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步伐加快。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內陸,從傳統產業到新興領域,各地積極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方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實現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綠水青山間、產業變革中,活力中國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不斷煥發新氣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重要進展。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組在
內蒙古、
浙江、重慶等地深入調研,各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相輔相成,美麗中國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在內蒙古的治沙戰場上,在長江的生態廊道建設中,在浙江的楊梅樹下,各地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讓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
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百萬畝梭梭生態林基地,曾經的不毛之地如今已長出蔥郁連綿的梭梭林帶,宛如綠色長城。“我們創新治理模式,探索運用新技術新設備,在不斷完善草方格固沙等傳統手段的同時,通過無人機
運輸、衛星遙感監測等現代化手段,為治沙提供技術支撐。”阿拉善盟林草局副局長潘競軍說。
在中國華電內蒙古騰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記者看到,光伏板下,草方格織就的網緊緊鎖住流沙,沙生植物生機盎然。“我們使用木薯和玉米淀粉制成的可降解聚乳酸沙袋鋪成網格,形成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新模式。”內蒙古華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安全與運營管理部相關負責人楊堅介紹。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鐵牛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累計完成營造林1.48億畝、種草3.67億畝、防沙治沙1.85億畝,規模均居全國第一位;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持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在浙江仙居縣淡竹鄉林坑村,游客紛至沓來。這個曾因
交通閉塞而人口外流的“空心村”,如今憑借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梅茶雞蜂”復合種養系統,走出了一條生態共富的甜蜜之路。
走進林坑村,楊梅樹下茶樹郁郁蔥蔥,仙居雞在林間踱步,蜜蜂在花叢中穿梭……這套歷史悠久的復合種養系統充滿生態智慧,楊梅樹為茶樹提供遮蔭保濕環境,林下放養的仙居雞承擔除草施肥功能,土蜂授粉維持生物多樣性。隨著四季楊梅林、“梅茶雞蜂”復合景觀等旅游資源的逐步開發,農業旅游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重要收入來源,致富路越走越寬。
在重慶奉節長江三峽上游,汛期剛過的主干流江面澄澈,藍色清漂船緩緩駛過。過去每逢汛期,日均200噸以上的樹枝、秸稈、生活垃圾順流而下,清漂全靠“巡邏發現+人工打撈”。
變革始于技術賦能,奉節縣啟用“江清岸潔”智管應用平臺,增強消落區垃圾防控清理、船舶垃圾預約回收等跨場景作業,配套制定源頭管控多元共治責任體系、清漂生態補償機制。目前長江奉節水域已接入25個物聯網感知設備,構建“預警、攔截、清理、處置”四重防控體系;通過衛星遙感智能化識別、無人機定期巡查、地面監測設備動態告警,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預警體系。
相比人工打撈船,機械化清漂船工作效率提升數倍。清漂隊還對打撈物分類處置,樹干分選回收,其余加工成燃料或焚燒發電,實現“變廢為寶”。“打撈覆蓋率超95%,垃圾封閉轉運率達100%,全年節約成本約60萬元。”奉節縣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所所長吳福春說。
截至目前,重慶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已基本完工,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190萬畝,森林覆蓋率保持在55%以上。截至2024年底,重慶市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連續2年達到100%,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8年達到Ⅱ類標準。
在重慶開州區漢豐湖,600余畝基塘里荷花映日。這片三峽庫區最大的城市內陸湖,曾因42.78平方公里消落帶陷入生態困境。“夏陸冬水”的反季節漲落,導致水土流失、水質下降、生物退散。
開州區投入3.98億元、歷經8年攻堅,在澎溪河筑起水位調節壩,將14.48平方公里消落區納入治理,使城區周邊消落深度從18.5米壓減到5米。“生態縫合”是進一步修復環湖消落區生態的破題之道。種上荷花、鳶尾的基塘成了天然凈水器,500畝落羽杉、水松織就“五彩森林”,兩個堆置島嶼成了候鳥棲息的“安全屋”。
近年來,重慶市加快建立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規劃218處自然保護地,初步構建起“三帶四屏多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
綠色經濟加速發展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內陸,從傳統產業到新興領域,各地積極探索新路,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綠水青山間、產業變革中,綠色經濟煥發新氣象。
浙江諸暨因珍珠而閃耀,這里的珍珠交易量占全國的80%,
市場規模超500億元,涵蓋養殖、加工、設計、銷售、
衍生品等全產業鏈。
走進諸暨山下湖鎮的珍珠養殖基地,水清湖凈、生機盎然。10多年前,養殖戶大多用雞鴨糞便喂蚌,導致水體發黑發臭。高密度養殖、過量投餌投肥等帶來的環境污染與質效不高等
問題一直困擾著養殖戶。
2017年,諸暨出臺淡水珍珠“禁養令”,出水口水質不達標的養殖戶一律關停。
政策倒逼下,養殖戶們對養殖尾水進行嚴格生態化處理,通過在養殖池內種植凈化水草、采用“蚌+魚”“蚌+藕”等水產套養方式,珍珠養殖逐漸實現綠色轉型。
“傳統養殖每畝僅產1000只珍珠,如今可達6000只至1萬只,畝產值10萬元。”浙江清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偉鋒介紹,現在養殖珍珠蚌已實現精準投喂、智能管護,工作人員通過自動化系統設置投喂間隔時間,事先培育好的藻類被精準投喂到河蚌體內,從根本上切斷污染源。
“綠”變引起質變,清湖控股與同濟大學共同研發的“智能生物鏈治水·靶向養殖技術”,通過實施生物法原位清淤、污水資源化高效利用、富營養水體可持續性修復,達到還原健康生態水環境的目的。在科技與傳統的交融中,山下湖鎮的珍珠產業煥發全新生機與活力。
內蒙古通遼霍林郭勒市因煤而興、因鋁而盛,如今正不斷提升鋁產業的含“綠”量。在霍煤鴻駿鋁電有限責任公司,綠色能源實現了就地轉換。該公司副總經理黃彩江表示,當前霍煤鴻駿鋁電的綠電消納占比超過28%,通過一系列環保技術創新,推進污染排放治理,推動鋁工業綠色轉型。
“推進綠能與產業協同開發,成為通遼市綠色轉型一大亮點。”通遼市能源局副局長郭景華說,依托當地綠電優勢,通遼市深度挖掘新能源應用場景和消納能力,吸引電價敏感型、綠電偏好型企業集聚,加快再生鋁產業園建設,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通遼市還與興安盟合作,共同開發源網荷儲一體化、園區綠色供電項目,實現資源開發與產業發展雙贏。
在重慶江北嘴中央商務區,一套國內規模最大的“水空調”系統正改變傳統降溫方式。寸灘港城公司新能源服務分公司副總經理王晶介紹:“夏天,江水溫度比環境溫度低,我們借溫差制冷水;冬天,江水溫度比環境溫度高,我們借溫差制熱水。將冷水、熱水供應給企業用于空調的制冷、制熱。”該項目總投資約11億元,現可為約400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筑提供空調冷熱源。
數據顯示,相較于常規冷熱源系統,該項目全年運行費用減少5393萬元,節約用水198萬立方米,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量59938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04噸、碳粉塵排放量16353噸、氮氧化合物排放量902噸。
在重慶三峰御臨環保發電廠,窗外青山連綿,顛覆了人們對垃圾處理廠的固有印象。步入廠區,潔凈化、智能化藏于每道處理環節。智能系統精準控制爐溫與煙氣停留時間,通過多步驟凈化處理,減少污染物排放。除保障廠區自用,電廠每日可向電網輸送170萬千瓦時電。
據了解,“十四五”以來,重慶市以年均2.4%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5.6%的經濟增長,單位GDP能耗降至0.31噸標準煤/萬元。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鐘熙介紹,重慶市大力推廣
節能環保裝備,已累計推廣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裝備36項、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36項、節能環保及新能源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47項。
低碳轉型深入推進
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形成綠色低碳產業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持之以恒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重慶數智產業園是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重慶市首批近零碳園區,集聚企業近500家。“通過綠色低碳這張‘金名片’,我們吸引眾多高質量企業和項目入駐。”重慶數智產業園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丁華說。
園區積極布局綠色基礎設施,建成重慶市首個標準廠房光伏儲充一體化項目,年發電量超400萬千瓦時;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廢水利用率超過90%、固廢資源化利用率達100%,碳排放強度較傳統園區降低40%以上。同時構建覆蓋“設計—建設—運營”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工廠建設標準體系,依托綠電供應、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和循環經濟基礎設施,提升低碳供應鏈管理能力。“既幫助入駐企業滿足國際客戶的ESG審核和
碳足跡要求,更直接降低了其生產運營的能耗與排放成本,成為園區吸引龍頭企業入駐的核心競爭力。”丁華說。
“十四五”以來,重慶建立了區縣級、市級、國家級綠色工廠梯度培育體系,推動綠色制造主體培育體系由“點上”引領轉向“面上”推廣。截至目前,重慶市國家級綠色工廠產值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9.5%,高于全國9.5個百分點。
掃一掃產品標簽,就能知道產品生產時用了多少綠電。在浙江金華永康,浙江哈爾斯公司的出口車間內一批計劃發往德國的保溫杯貼上了這樣的“碳身份證”。手機一掃,各工序碳排放強度、產品碳足跡和生產工藝實時碳排情況一目了然。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分時分區電碳因子核算服務平臺,就像給電網做‘碳CT掃描’,根據碳源機組和電網拓撲大數據,精準計算小時級電碳因子。”國網金華供電公司“雙碳”服務項目負責人侯健生介紹,該平臺還能定位到具體區域的電網碳排放,就像給每千瓦時電辦了“碳身份證”。
去年底,浙江杭州城東崛起一片“中國綠港”。為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臨平區啟動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戰場的“中國綠港”產業地標建設。
繭SPACE產業園是“中國綠港”培育的項目之一。走進園區,鋪滿光伏板的光儲充一體化停車棚映入眼簾。在這里,辦公樓的空調跟隨外部溫度自動調節,智能燈光隨人流大小忽明忽暗。在一點一滴處節能減碳,讓“零碳園區”形象越發清晰。
“隨著分布式光伏電站、光儲充一體化示范工程等一系列項目投入運營,園區可實現電量結算‘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平均每年提供約107萬千瓦時綠色電能。”產業園建設方、杭州極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國興告訴記者,依托自主研發的IXMS能
碳管理系統,園區實現能碳一體化綜合監控、運行優化和能耗管理,自動實現對園區碳排放的核算。建成以來,產業園綠色能源萬元工業產值碳排放強度下降63%,年發電節電收益超90萬元。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是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風能、太陽能開發潛力超過2.2億千瓦,境內庫布其沙漠、毛烏素沙地和采煤沉陷區等可利用土地廣闊,為新能源開發提供了充足空間。內蒙古寶豐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創新工藝路線,利用“風光融合”可再生能源發綠電制取綠氫,實現以氫換煤、減碳增效。該公司總經理韓華山介紹,公司打造智能工廠,實現生產流程的精準智能管控,整個生產系統資源轉化率高、能耗排放低,成為科技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的典范。
興安盟是內蒙古重要生態功能區,可供開發的森林
碳匯資源豐富。興安盟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于長久介紹,今年7月,阿爾山市杜拉爾林場防護林造林碳匯項目、突泉縣防護林造林碳匯項目登陸全國
碳市場,標志著興安盟在碳匯價值實現領域取得突破,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創新路徑。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兩山”理念的科學指引下,各地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