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給生態環境保護帶來哪些新要求?
■堅持生態立省戰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中國環境報:海南省機構改革正邁出新步伐。2014年9月,根據海南省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方案,海南省設立生態環境保護廳,作為主管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省政府組成部門。那么,海南將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目標?
鄧小剛:具體來說,海南著力落實六大生態文明建設重點改革任務。
第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開展全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劃定生態紅線保護區域,制定重要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生態紅線區域的管控措施,編制完成《海南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
第二,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和長效機制。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采取財政轉移支付,對生態保護者給予合理補償。界定生態保護者與生態受益者的權利義務,形成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長效機制。
第三,推行環境污染
第三方治理。在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園區污染集中治理等重點領域開展特許經營試點,規范項目的選擇、經營者的確定及其責任義務,完善價格形成、投資回報、風險分擔、公共權益保障等機制,完成《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實施方案》。
第四,研究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開展排污權交易制度調研。根據國家有關文件出臺情況,及時制定《海南省污染物
排放權交易實施工作方案》。
第五,建立重點近岸海域環境質量預警及修復聯動機制。建立陸海統籌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有效控制陸源入海污染物排放,完成《海南省重點近岸海域環境質量預警及聯動修復辦法》。
第六,完善生態環境
政策法規制度體系。以貫徹實施新環保法為契機,積極推動《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的修訂,加快制定出臺《海南省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海南省中部生態核心區保護管理條例》、《海南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辦法》等,不斷完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
政策法規體系和管理制度體系。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中國環境報:作為海南省首任生態環境保護廳廳長,您對環境保護工作有哪些新思路?
鄧小剛: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立省戰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打好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攻堅戰,全面完成“十二五”
減排目標,繼續保持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全國一流生態環境質量。
繼續推動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
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強化制度約束作用。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
問題上,不能越雷池一步。
作者:鄧小剛,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廳長、黨組書記。經濟學碩士、公共管理碩士,歷任海南省發展與改革廳副廳長、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省旅游發展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紀檢組組長。此前擔任海口市委常委、海口市副市長、黨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