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行業“打前站”
從各國開展
碳交易,以及我國幾個碳交易試點城市的經驗看,準備監測和核算出企業的碳放量、具有更多的交易對象是開展交易,并取得良好效益的基礎,從這點上來說,進入的行業越多,后面的碳交易就越容易開展。
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于2017年正式啟動建設,率先納入發電行業。處在產業鏈條前端的發電行業一方面在全國碳排放總量中的占比超過40%,另一方面本身就是后端的生產、消費環節的碳排放的重要部分。
在許召元看來,
電力行業率先進入碳交易,既有利于更準確地收集
鋼鐵行業的碳排放數據,也使鋼鐵企業有更多的交易對象,能夠更加充分地激活碳
市場。
目前我國鋼鐵行業主要以長流程為主,工藝流程多,高耗能環節多,碳排放量大。短流程煉鋼,也就是電弧爐,可以顯著減少能源消耗,如果更多采用新能源電力的話,還可以進一步降低碳排放。隨著我國廢鋼蓄積量增加,短流程煉鋼也自然有增加的趨勢。
隨著能源結構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由多位專家鋼鐵行業的“電氣化”的確是行業
減排的一條可行之路。但陳志斌也提醒,電氣化不一定就是降碳的。這個過程還需要和電源的低碳化同步進行,否則只是將生產端的排放轉移至了更前端的發電環節。
許召元說,至于未來鋼鐵生產究竟是采用長流程、還是短流程,包括部分企業開始研發采用氫還原法煉鋼,需要由企業根據外部環境,根據各種技術的進步和成熟程度,進行綜合成本效益比較而確定。碳交易制度的一個優點就是國家確定了一個最終的目標,而把實現目標的具體手段交由市場、企業進行最優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