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烏東德水電站最后一臺機組成功吊裝,向全面投產發電目標邁進;天津兩個智慧能源小鎮建成,區域內清潔能源利用比例可達90%;太湖流域首艘電動作業船下水,可儲存的電量相當于5輛電動汽車電量……最近,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好消息頻傳,為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注入充沛動能。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指出,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
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水電、風電、光伏、在建核電裝機規模等多項指標保持世界第一;2020年底,清潔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增長到10.83億千瓦,首次超過煤電裝機,占總裝機比重達到約49.2%,建立起了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
盡管如此,能源電力領域碳
減排的任務仍然較重。數據顯示,能源燃燒是我國主要的二氧化
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電力行業排放又約占能源行業排放的41%。
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措施。針對會議提到的“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推動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高比例、
市場化發展,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電力消費中的比重,使可再生能源在“十四五”時期成為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主體。
對于“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這一提法,業內也十分關注。“風電和光伏發電具有波動性,未來隨著新能源快速發展,新型用能設備廣泛應用,電力系統的供需平衡難度、安全穩定運行保障難度相應增大,所以要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所長魯剛說。
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什么樣?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新型電力系統廣泛配置應用新型儲能及電動汽車等靈活性調節資源,可適應大規模高比例集中式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在結構特征上,以用戶側安全可靠保障為中心,以高度數字化智能化、源網荷儲協同互動、電力多能互補、清潔能源資源配置能力強、調度運營扁平化等為主要特征。
業內專家認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多方面協同發力,尤其要加快新型儲能技術研發應用、提升電源側多源協調優化運行能力、推動電力系統各環節全面數字化。
對此,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將引導研究突破大容量、高安全、低成本、高效率、長壽命的儲能技術,完善儲能參與市場和投資收益機制;充分發揮火電機組靈活調
節能力,研究完善火電機組主動深度調峰以及實施靈活性改造的補償機制;加快智能化技術在電力系統的研發應用,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建設高度智能化的調度運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