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大氣質量觀測、模擬平臺
文章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科院就開始進行大氣粉塵與顆粒物污染研究。21世紀初,中科院開始進行細顆粒物(PM2.5,主要致霾污染物)的定位 監測和系統研究,其中(西安)地球環境所擁有國內唯一的連續10余年PM2.5質量及全組分監測數據,為我國開展PM2.5歷史變化積累了重要資料。
據文章介紹,中科院目前在全國布設了由40個站(點)組成的大氣質量聯合觀測網,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對我國大氣質量開展長期、定位和聯網觀測。在京津冀區域,中科院建立了由16個國際標準空氣質量觀測站組成的地面監測網,對京津冀城市群及周邊地區的PM2.5質量濃度、化學成分及氣態污 染物等進行綜合立體監測,與
北京市環保局的常規監測相互補充。在珠三角區域,中科院近年來關于PM2.5質量濃度及其主要化學組成的監測數據,彌補了當地 環保部門前期數據的不足,被地方政府廣泛采用。
同時,中科院利用自主研發的大氣探測 激光雷達(LIDAR)、紫外可見差分吸收光譜儀(DOAS)、調諧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儀(TDLAS)及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FTIR)等系列環境光 學監測設備,初步建立了城市大氣污染時空分布監測技術系統,組織實施了我國典型城市大氣環境綜合外場觀測。在實驗室平臺方面,中科院自主設計并建成了國內 目前最大的室內煙霧箱模擬平臺,反應器體積達30m3,分析測試能力達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