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地處
浙江北部、太
湖南岸,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是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踐行“兩山”理念20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湖州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先行先試的實踐基礎,積極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有效實現,走出一條“生態美”促進“共同富”的新路徑。
盛夏的湖州,滿眼皆綠。青山間,溪水撞擊山石叮咚作響,游客踩水嬉鬧,笑聲在山谷間回蕩……曾經,湖州也走過一條拼資源、拼環境、拼能耗的傳統工業化道路。由于地域狹小、空間有限,湖州比其他地方更早感受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如今,湖州在“兩山”理念引領下,成功實現發展躍升,迎來華麗蛻變。
“護”,健全治理機制
顧苗榮是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村民,最近,他剛剛在當地“碳達人能量站”領取了碳
減排量證書和一筆240元的現金。7月下旬,他登錄“碳達人”小程序,將自家光伏發電產生的3.78噸
碳減排量一鍵掛牌,沒想到很快就交易成功了。
國網湖州供電公司“碳達人”項目負責人趙樂一介紹,“碳達人”是國網湖州供電公司聯合地方政府部門打造的低碳生活數字化平臺,市民騎行共享單車、垃圾分類等低碳行為均可轉化為碳積分,累計后可兌換實物或電子券。安裝屋頂光伏發電的上網電量通過官方核證碳減排量后,會形成一個
碳匯指標,村民可在“碳達人”小程序上將這個指標出售給需要
碳排放配額的企業,每噸價格在66元左右。
今年年初,余村實現居民光伏
碳普惠全覆蓋,截至目前,安吉縣累計完成0.12萬噸碳減排量交易。新能源發電助力當地打造零碳鄉村的同時,7.4萬元“陽光收益”也落入村民口袋,碳減排量交易成了湖州“兩山”理念實踐中的一朵創新“浪花”。
守護好綠水青山并非易事。例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法不統一,缺乏權威規范與制度,難以量化評估;一些地區生態破壞歷史欠賬多,且生態修復資金投入不足,影響修復效果……針對種種
問題,湖州不斷優化頂層設計,健全生態制度,守護綠水青山。
2016年,湖州頒布《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條例》,這是全國首部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性地方性
法規,后來又迭代為《湖州市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建設促進條例》;2017年,湖州在6個鄉鎮試點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在全國率先實現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這一“生態賬本”的成果運用;2019年,通過《湖州市美麗鄉村建設條例》,規范鄉村規劃、環境治理及產業發展;2023年,湖州創設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鼎”機制,發布全國首個“生態警務”地方標準;2024年,湖州成為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
在生態經濟化方面,湖州成功落地全國首批收儲竹林碳匯交易、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首單平原河網地區水利風景區生態產品價值交易。在經濟生態化方面,湖州首創“碳效碼”平臺,探索金融支持工業碳效改革,累計發放碳效貸款564億元;率先制定涉揮發性有機物企業綠色生產標準;開發上線“鉛蛋”廢鉛蓄電池回收平臺。同時,湖州首創綠色低碳生活指數并連續5年發布報告,引領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湖州已構建起集立法、標準、體制、數智、文化于一體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湖州市委改革辦常務副主任夏威說,湖州以國家試點為牽引,致力于打造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先行區,形成理念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念的良性互動,努力為全國提供一整套制度更完善、功能更健全、發展更具可持續性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轉”,深耕綠色智造
夏日的太湖南岸,湖州市長興縣天能循環經濟產業園內,一輛輛滿載廢舊鉛蓄電池的貨車正有序過磅。車間里,智能機械臂精準抓取電池外殼,全自動熔煉爐吞吐著分解后的鉛膏,處理過的廢水可以用來澆花、養魚。“我們要打造一座‘綠色礦山’。”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說,企業的成績,不能只看收入、利潤,更重要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
21世紀初,湖州鉛蓄電池生產企業數量達200多家。通過2004年、2011年兩輪淘汰兼并重組,鉛蓄電池企業數量由225家減至16家,產值增加14倍,稅收增加6倍,培育了天能、超威兩家新能源電池頭部企業。
兼顧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歷來是發展
難題。一些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壓力,若嚴格遵循生態保護要求,可能會面臨關停或限產的困境,影響經濟增長和就業。
如何破局?答案唯有“轉型”二字。從資源驅動轉為創新驅動,以綠色創新引領產業轉型。知易行難,但湖州堅持了20年。這期間,湖州拒絕了760余個環保不達標的項目,涉及投資額超千億元。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告別污染項目,隨之而來的是“綠色智造”。
踐行“兩山”理念20年來,湖州通過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發揮區位、
交通、要素、供給等優勢,加強與長三角周邊城市產業鏈配套與協作,重點發展壯大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等八大新興產業鏈,不斷提升主導產業含“綠”量與含金量。
數據顯示,2005年到2024年,湖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從239.9億元升至1336.3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從30家增至2048家,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約48%。
從“美麗風景”到“美麗經濟”,再到“綠水青山間布局新經濟”,湖州以更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更多的價值,向培育新質生產力躍升。
生產車間128臺機器,僅需10多名操作工,效率提升40%,能耗還降低不少……這是愛康企業集團(浙江)有限公司通過創建綠色工廠享受到的紅利。該公司所在的湖州南太湖新區,堅持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全面構建現代綠色產業體系。
同樣,被譽為“中國木地板之都”的湖州南潯,其木業產業以綠色為轉型方向,用技術創新重構產業基因。走進浙江上臣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聞不到油漆味道,地面上也看不到木屑粉塵。“我們在生產中使用水性漆木板,憑借環保特性,日益受到消費者喜愛。”公司董事長顧國華說,目前產品已基本實現水性漆代替油性漆。
通過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湖州還深度挖掘生態產品中的經濟價值。比如,推廣“以竹代塑”,逐步實現“竹子原材料—深加工產品—加工廢料—新產品”的循環產業模式,形成八大系列3000余種竹產品品類格局,以全國1.8%的竹產量創造了全國20%的竹產值,“吃干榨凈”竹資源,實現充分利用。
“富”,縮小三大差距
天際滑板車、空中漫步、星球營地……精彩紛呈的體驗項目成就了德清縣下渚湖街道上楊村的天際森谷山野樂園項目,也讓上楊村迎來了發展的春天。2020年9月,這一項目落戶上楊村,投資達1.2億元,次年9月正式對外營業。
好項目帶來了人氣,鼓了村民腰包。引進天際森谷山野樂園項目時,上楊村探索出“集體資產參股、村民投股、與經營主體合股經營”的發展模式,以每股2萬元的價格向村民開放股金認籌,每股每年可獲得10%的收益。村集體則通過集體土地出租等途徑,每年增收250萬元左右。
村里產業興旺,也吸引了進城村民返鄉工作。他們或辦農家樂,或進景區打工,或生產農副產品,個個有了新職業。
“現在村里環境好、收入也不錯,生活越來越有奔頭。”村民饒剛不僅是村集體企業的“股東”,也是天際森谷山野樂園的員工,還是村里的楊梅種植戶。他告訴記者,村里還和村民共建游客接待中心,入股村民年底分紅不少于10%。
湖州在踐行“兩山”理念的探索中,也曾遇到“如何帶動共富”的難題。比如,部分生態產業存在規模小、產業鏈短、附加值低、
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問題,農村地區又普遍面臨人才匱乏、技術落后等現實困境,制約產業發展和村民增收……
對此,湖州的破解之道是努力以生態產品價值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這“三大差距”,加快建設共同富裕綠色樣本。依托綠水青山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湖州近年培育了德清“洋家樂”、長興“上海村”、安吉“親子游”等一大批新業態,走出一條由“農家樂”到“鄉村游”“鄉村度假”再到“鄉村生活”的轉化迭代之路。目前,湖州市共有73個省級、8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發展民宿3300余家,2024年接待游客1.2億人次。
在安吉縣農科區魯家村,胖趣農場主理人顧朝艷正忙著施工,打算今年10月全面營業。“村里游客多起來了,我們要趁熱打鐵。”顧朝艷說,今年“五一”期間,魯家村日均接待游客近萬人次。這一變化正是得益于該村2024年9月開始實施的整村托管運營模式。
據了解,魯家村整村交由華創慧谷(浙江)農文旅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文旅運營,采取“兩入股三收益”模式,即前兩年為建設期,運營方每年支付240萬元托底收益;第三年起,村集體可獲得240萬元加上運營利潤10%的分紅,并設定利潤保底100萬元。從自主探索到專業托管的轉變,既確保村集體的穩定收入,也激發運營團隊的長遠投入動力。
從城區驅車駛向長興縣水口鄉顧渚村,一路竹林環繞,茶文化元素點綴其間。到達村口,只見大巴車、私家車一輛接一輛,游客熙熙攘攘,有的直奔農貿市場采購農特產品,有的聚集在村口的“品茗三絕”大茶壺標志前拍照打卡。
作為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的鄉村旅游產業集聚區之一,顧渚村村域面積不足19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0人,卻散落著近500家鄉村民宿,90%的村民從事鄉村旅游產業,去年接待游客近4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12億元。這里發展的秘訣,就是利用好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處的區位優勢,以及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的生態優勢,打造避暑勝地。當地不斷改善硬件設施,有的民房安裝了電梯、中央空調、智能馬桶,有的農家早飯對標酒店標準,提供豐富的自助餐,用各種方法留住新老游客的心。
“美”,建設宜居家園
晚風吹起漣漪,長興縣龍山街道渚山村的車渚港水清岸綠,村民搬出長板凳,圍坐在一起聊天。“以前,河面上漂浮著塑料袋,經過時要捂著鼻子。”村民周國強回憶道。
這條車渚港在我國河湖治理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渚山村原黨支部書記吳滿棠是全國第一位村級河長。從2003年擔任村干部以來,吳滿棠帶著鄉親們下大力氣保護生態環境,護好家門口的這條河。
“現在河長們用上了智能手機和無人機,只要發現環境污染現象,第一時間會把問題上傳到河長在線平臺,很快就會有結果。”吳滿棠說。
“兩山”理念指引方向,湖州持續深化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的“千萬工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出臺生態文明領域地方性法規11部,美麗鄉村建設指南等13項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
如今,湖州所有區縣均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縣,所有城市規劃區外的行政村均建成市級美麗鄉村,在浙江率先建設組團式未來鄉村49個,覆蓋225個行政村,88個村入選省級未來鄉村創建名單。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復合養殖系統成功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湖州成為國內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地級市之一。
《湖州市美麗鄉村建設條例》正式施行后,湖州市吳興區八里店鎮潞村村在地下編織出一張總長度約2900米的污水管網,促進“千流匯入一池”。“美麗生態催生美麗經濟,美麗經濟振興美麗鄉村。”潞村村黨總支書記朱占成說,如今河道水質已達Ⅲ類水標準,岸邊綠樹成蔭,成為村民和游客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詩人筆下的《湖州》不僅是歷史的寫照,也是當下的縮影。在這幅接續鋪展的綠色版圖里,湖州逐綠而行,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