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是新時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國民營養健康水平的重要戰略選擇。大食物觀突破了傳統糧食觀念,將視野拓展至整個國土資源,強調從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多維度開發多元食物資源。畜牧業作為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迎來了科技創新驅動、
政策扶持加碼、消費需求升級等重大機遇,也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壓力加大、生產效率亟待提升等多重挑戰。以大食物觀為引領,推動畜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應統籌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為農業強國注入持續動力。
認清大食物觀引領畜牧業綠色轉型升級的發展趨勢。在大食物觀引領下,加速畜牧業綠色轉型升級,既能為保障食物安全、滿足人們日益多元的食品需求提供關鍵支撐,也能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必將在生態優先、資源高效利用模式下重塑產業格局,助推鄉村振興與糧食安全協同共進。
大食物觀是食物安全內涵外延的深化和拓展,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一種觀念。對于畜牧業綠色升級發展趨勢來說,其一,大食物觀突出發展的安全性,要求畜牧業確保肉蛋奶等產品穩定供應,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食物需求,同時保障食品安全。其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飲食結構變化,畜牧業需順應趨勢豐富產品種類和提升品質,滿足消費者優質化、多樣化、營養化、綠色化、安全化需求。其三,大食物觀秉持生態優先原則,畜牧業要注重生態保護,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推進畜禽糞污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促進飼料資源高效利用,實現生態和諧。其四,大食物觀將食物獲取途徑拓展至整個國土資源,強調協調推進畜牧業與種植業等有機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形成多元化食物生產體系。其五,良種繁育、疫病防控、飼料營養、環境控制等關鍵領域科技創新是畜牧業綠色升級的核心動力,借助前沿科技培育優良畜禽品種,提升飼料轉化率和疫病抵抗力,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實現養殖過程精準管理和智能控制。
同時,大食物觀對于實現畜牧業綠色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現實引領意義。首先,在飼料利用方面,減少飼草料浪費,開發非常規飼草料資源,將農林副產品轉化為飼料,提高飼草料資源自給率;在廢棄物處理上,推進糞污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將其轉化為有機肥料或清潔能源,形成生態循環。其次,為滿足消費者高品質畜牧產品需求,加強安全監管至關重要。建立覆蓋養殖到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嚴格質量控制體系,優化產品結構,增加有機、地理標志等優質、特色、差異化畜產品供給。再次,科技創新是畜牧業綠色升級的核心支撐。加大良種繁育、疫病防控、飼料營養等關鍵領域投入;借助基因組選擇、胚胎移植等技術培育優良品種,提高遺傳品質和繁殖效率;研發快速疫病診斷技術和綠色環保疫苗獸藥,增強疫病防控能力;研究精準營養配方,提高飼草料利用率,應用智能化設備實現精準飼喂管理,提升養殖效益與產品質量。又次,構建完整產業鏈是提升畜牧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形成涵蓋飼草料種植加工、畜禽養殖、屠宰分割、冷鏈
運輸到產品銷售的全鏈條體系,提高產業效益與抗風險能力;加強與食品、餐飲、冷鏈物流等產業協同,拓寬發展空間和
市場渠道。最后,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是保障畜牧業穩定發展的基石。完善基層防疫機構,充實專業隊伍,提高防疫技術和應急處置能力;嚴格養殖場生物安全管理,從源頭上降低疫病風險。
畜牧業在綠色轉型升級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畜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面臨資源、環境、疫病和產業等多重約束。首先,資源有限。養殖用地供應不足,限制了養殖規模擴張和畜牧產業布局調整;飼料糧短缺,主要蛋白飼料過度依賴進口,國內飼草料種植受地、水等資源約束,穩定供應面臨挑戰。其次,糞污處理難。畜禽養殖糞污排放量巨大,處理不當易造成土水氣污染,污染治理成本高,處理設施建設運維投入大,部分養殖場戶無力承擔。最后,疫病防控難度大。動物疫病多發,且傳播途徑多、速度快、危害大,部分養殖場戶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基層防疫體系存在人員不足、技術水平不高、設施設備落后等
問題,難以滿足防控要求。此外,我國畜牧養殖仍以中小場戶為主。管理標準化水平低,質量控制和品牌建設不足,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精深加工不配套,產品附加值低,限制了綠色轉型步伐。
但是,在全球資源約束與生態轉型雙重驅動下,政策紅利、科技進步與消費升級交匯,為畜牧業從傳統粗放向綠色智能躍遷注入新動能。一是扶持政策體系持續優化。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奶業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鼓勵養殖企業開展一體化經營,政策疊加利好產業鏈延伸與綠色發展。二是科技創新賦能畜牧行業。溫氏“小牧管家”、牧原智能巡檢機器人等助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三是資源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全國深入實施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推廣低蛋白日糧,推進牛羊養殖“以草代料”。四是融合發展加速推進。相關主體通過并購與合作實現上下游協同發展,“南繁北育”促進區域之間協調發展。五是消費市場發生重大轉變。綠色、健康、環保畜牧產品消費需求日益增長,有機肉、低抗禽蛋等高品質產品市場前景看好。
畜牧業綠色轉型升級中需要關注和審視的幾個問題。在畜牧業綠色轉型升級進程中,需要科學地洞察產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技術革新與資源優化的契合、環境可持續性與生產效率提升的協同等關鍵課題,方能確保其向綠色、高效、可持續方向穩健邁進。一是本末辨識。拓展資源空間不應忽視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本源問題,地方政府要避免以“落實政策”之名行“不當之舉”或“表面文章”之實,造成有限資源巨大浪費。二是種養循環。理論上能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廢物排放,實現物質和能量在農業生態系統內循環利用,但實踐中秸稈還田有其資源匹配合理半徑、秸稈與農膜混雜等問題不容忽視。三是經營規模。防止大規模過度集中而忽略中小養殖場戶,避免規模擴大與技術水平、管理能力、市場需求等脫節,應重視組織模式創新和主體間的聯合與合作。四是全產業鏈。防止不顧自身資源與實力盲目追求從養殖到加工、銷售等所有環節全涵蓋,而陷入大而不強、運營不佳局面甚至被迫出局。五是市場規律。重視市場供需變化,尊重行業發展規律,關注消費者質量安全、營養健康等需求變化,加強全程質量監管,持續打造優質品牌。六是國際貿易。立足全球資源和市場,優化要素配置,推動標準接軌,提升畜禽產品國際競爭力。
以生態優先多維度推動畜牧業綠色轉型升級。以生態優先為基本原則,通過科技的創新賦能,能夠從多個維度推動畜牧業實現綠色轉型升級,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一是堅持生態優先,加強污染治理。通過補貼、項目示范等方式,加大農牧結合等生態養殖模式扶持力度,鼓勵養殖場戶開展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制定并嚴格執行養殖污染排放標準,督促養殖場戶健全糞污處理設施,推廣先進處理技術。二是突出科技賦能,提高生產效率。支持優化飼草料配方,開發以非糧原料為主的新型飼草料,減輕糧食依賴;鼓勵養殖場戶引入智能設備,實現精準投喂、自動溫控和實時監測;利用大數據分析優化養殖流程,減少資源浪費。三是優化產業結構,全鏈條融合發展。發展節糧型畜禽品種,加大牛羊等草食家畜和優質高產豬、雞等比重,適當發展驢兔鵝等草食畜禽;挖掘特色優良畜禽品種資源,優化飼草種植結構;鼓勵畜牧業與加工、文旅等產業融合發展,搭建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四是加大政策支持,降低生產經營風險。設立綠色發展財政專項資金,支持養殖場戶環保設施建設、科技創新和良種繁育,對采用綠色養殖技術和生態養殖模式的養殖場戶給予獎補;引導金融保險機構創新產品,開展畜禽活體抵押貸款、養殖保險等業務。五是加強疫病防控,提升安全水平。加強基層動物防疫機構建設,配備先進設備和專業人才,督促養殖場戶落實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健全動物疫病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畜牧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