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免费日韩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2区,超碰在线94,亚洲男人的天堂网,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柴靜“穹頂之下”提到的洛杉磯是如何怎么做到趕走霧霾的

2015-3-2 10:06 來源: 澎湃新聞

【編者按】:2月28日,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這一一個多小時的紀錄片成為當天最熱門的話題。到底該怎么治理霧霾?這不是一部紀錄片所能完成的任務。而在這方面,恰恰是有經驗可循的,比如歷時半個多世紀的洛杉磯霧霾治理。

《洛杉磯霧霾啟示錄》一書描述的是美國洛杉磯市60多年來光化學煙霧污染的形成、發展和防治等歷史細節。

1940年代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依賴于汽車的新興生活方式等污染所形成的煙霧,于1943年7月開始對洛杉磯市居民健康帶來巨大危害,而洛杉磯的居民通過數十年的努力與抗爭,將洛杉磯市從煙霧蔽日恢復到藍天白云。

洛杉磯市兩位記者奇普·雅各布斯和威廉·凱莉著通過深入調查,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事件發生時的眾生相,以及該事件對美國污染治理進程的促進與當前全球各國綠色環保發展的深遠影響。2014年,《洛杉磯霧霾啟示錄》中文版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本文選自譯者曹軍驥的前言,有刪節。

洛杉磯,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是美好的。1984年,當許海峰一聲槍響為我國贏得奧運會歷史上的首枚金牌,鮮艷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賽場上伴隨著雄壯激昂的國歌冉冉升起時,國內公眾通過當時才剛大范圍推廣的彩色電視國際賽事轉播,對奧運會和承辦這屆奧運會的“天使之城” 洛杉磯擁有了一個美好的記憶。然而,真實的洛杉磯則作為美國“空氣污染之都”飽受幾十年煙霧污染的折磨,剛開始從煙霧蔽日恢復到藍天白云。

我是做空氣污染研究的,很早就聽說過洛杉磯的光化學污染,也大概了解一些情況,但對于其污染的產生、程度和防治等歷史細節的了解基本空白。2013年7月19日,我收到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編輯的來信,邀請我來翻譯奇普?雅各布斯和威廉?凱莉所著的《洛杉磯霧霾啟示錄》一書。

這本書通過紀實小說般的語言刻畫了洛杉磯60多年來光化學煙霧下的眾生相: 飽受污染摧殘的憤怒公眾;直面污染危害而仗義執言的醫生;想采取措施卻不知如何下手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官員;絞盡腦汁想要搞清楚污染產生機制的科學家;面對責任推諉扯皮逃避、只知逐利的工業巨頭;想憑一兩個奇思妙想治理污染而名利雙收的妄人;在污染肆虐時看到商機想發一筆大財的商人,等等。

由于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的開采和使用,對污染控制和防治的無知、漠視和有意逃避,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初期往往伴隨著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由于空氣沒有特供權,空氣面前人人平等, 無論誰都得面對空氣污染帶來的負面影響。科學與無知,責任和逃避,公益和唯利以及遠見和短視等社會面面觀在作者好萊塢電影劇情般的演繹中被刻畫得栩栩如生。作者通過文學性的語言描述了很多政策和研究工作背后微妙的過程及其來龍去脈,這是很多讀者在科學研究著作中很難讀到,但卻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真實故事。

1943年洛杉磯煙霧事件。

作為文學記者,準確理解科學是件很難的事情,但是本書作者不僅做到了,而且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通俗的語言對洛杉磯空氣污染的來龍去脈做了詳細介紹。書中生動地描述了很多洛杉磯人抗擊空氣污染的科學故事,如第三章專門介紹了“空氣污染控制之父”斯米特(Arie HaggenSmit)教授如何通過實驗研究在歷史上第一次探明光化學煙霧(洛杉磯煙霧又被戲稱為斯米特煙霧)的本質: 機動車尾氣與工業廢氣在太陽光作用下反應生成臭氧,這個突破性發現是現在美國甚至全世界制定空氣污染標準的科研基礎之一。作者對斯米特教授科學研究背后的故事做了深入描述,對他的科學貢獻表達了溢美之詞。但是,作者也實事求是地客觀描寫了斯米特教授的局限性,如他錯誤斷言空氣污染對健康沒有什么不良影響,這反映了污染的復雜性以及單個科學家的局限性。

污染問題不是一個人能全部理解的,即使如斯米特教授這樣偉大的科學家,離開其專業領域,也會犯錯誤。此外,作者還介紹了洛杉磯空氣污染研究部門如何開展科學與技術研究,積極應對空氣污染。如洛杉磯當年有很多人出主意采用人工干預的辦法來消除煙霧,后來著名的氣象學家莫里斯·內布格在《科學》(Science)寫了一篇文章,認為所有這些人工辦法都不可行。他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指出,這種針對污染治理的“抽排”辦法猶如抽干海水那樣,是無法實現的。這些對我們今天防治霧霾污染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兩位作者作為地道的洛杉磯人,從小就身受空氣污染之害。為了再現那段歷史,他倆不辭勞苦,從檔案本、舊報告、故紙堆中搜尋當年的故事;記錄仍然在世的親歷者講述與污染斗爭的細節,等等,從舊故事中提煉出洛杉磯空氣污染史的濃縮版。每章、每段、每句話,都有深刻的含義和意義。作者的文字力透紙背,字里行間揭示出污染現象后的思想本質,期望傳遞出空氣污染的共性特征。

掩卷深思,洛杉磯昨天的污染故事很多以驚人的方式在現今世界上許多城市活生生地上演著。如一位官員在1956年調侃道“我們花了35年來消除煙霧,其中的30年對抗政客,5年治理煙霧本身”。作為斗爭結果的環保法案、減排措施和方案控制住了洛杉磯的煙霧,但是新的問題在歷史長河中接踵而至: 能源危機、CO2減排、全球變暖等。舒適但高能源消耗的現代生活方式帶來了嚴重的污染。

面對這一事實,多數人仍在妄想單純憑借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來治理污染,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今天,地球上的人們互相影響,誰都不能獨善其身。這一系列故事的背后,往往都有利己主義者和科技至上論者的身影。猶如空氣污染領域的“寂靜的春天”,作者提出深刻的反思: 如果科技也對環境危機無能為力,人類該怎么辦?

兩位作者講述的是洛杉磯的故事,放眼的卻是整個人類的生存狀態。工業化進程中的我國也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大氣污染。重讀這段洛杉磯煙霧污染治理歷史,反觀當今席卷大江南北的霧霾事件、經年治而不降的空氣污染,我覺得有如下幾點特別值得借鑒。

首先,高度重視科學研究。20世紀40年代初洛杉磯發生光化學煙霧污染時,各界人士都茫然不知所措;經過大概10年的摸索,由加州理工學院斯米特教授率先發現機動車與工業尾氣的光化學反應產物是污染的肇因,之后的控制都是圍繞這個科學結論展開。沒有高水平科研成果做支撐,如盲人摸象,不僅污染控制的效果差,甚至污染控制的基本方向都是錯的,出現越治理越污染的局面。因此,洛杉磯很早就開始了空氣污染的科學研究,成立專門的機構進行高水平的科技攻關。如1968年成立的加州空氣資源局(CARB)第一屆主席就由斯米特教授擔任,幾十年來CARB引領與左右了美國空氣污染的科研水平、控制技術、標準制定、法規條例等進程。

2010年9月6日,美國洛杉磯城市景象。 CFP 圖

其次,對污染治理的長期性要有足夠的認識,不能寄希望是“畢其功于一役”。從1943年7月8日洛杉磯出現第一場有記錄的光化學煙霧事件開始,誰也沒想到這個污染治理工作持續70余年,時至今日還在繼續。煙霧污染發生的頭幾年里,政府官員、高級管理人員在公開場合信誓旦旦拍著胸脯承諾幾年內就要改善這種煙霧污染(盡管它是什么、如何形成都還不清楚)。從1943年算起,洛杉磯這個“美國空氣污染之都”,盡管投入巨額資金、巨量資源、巨大努力,進行人類有史以來最長時間、最大規模的污染控制實踐活動,直至作者成書的2008年甚至今天,空氣質量雖得到翻天覆地的改變,但相比之下,洛杉磯的污染仍高居美國各大城市之首,由此可見污染控制的艱巨性。

再者,需要多種方式、多種手段、多個部門來共同治理污染。洛杉磯空氣質量改善,除了依賴科技進步,還要緊密依賴經濟分析、社會管理、產業替代等多種手段;不僅依賴環保單位,還要依賴研發機構、環保社團、產業部門等全社會的共同投入;上至州長、市長,下至販夫走卒,無論職業醫師還是社交名流,都對空氣污染控制做出過貢獻。空氣質量的改善不僅與污染源控制有關,也與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轉換、人民生活方式轉變等有關。需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刻教訓,對新上馬的高污染工程項目做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防止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產生新的污染。

(本文作者曹軍驥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大氣氣溶膠與環境、PM2.5污染研究權威專家)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