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中國政府緊緊圍繞“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通過調整產業結構、
節能與提高能效、優化能源結構、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增加
碳匯等,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調整產業結構
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重點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推動重點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轉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
政策措施。對于具體行業,國務院印發了《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編制了《
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開展了《
造紙工業“十二五”規劃》和《食品工業“十二五”規劃》的中期評估工作。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按照《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工作要求,圍繞控增淘劣、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低碳發展,繼續積極推進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各項工作。2013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底在全國范圍內關閉2000處以上小煤礦。工業和信息化部為落實《關于下達2013年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的通知》,2013年7月及2014年8月,分別公布了第一批及第二批煉鐵、煉鋼、焦炭等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2014年3月,國家能源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2014年煤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6月,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2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落后小煤礦關閉退出工作的通知》。國家質檢總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聯合部署
建材專項整治工作,對照鋼材、
玻璃、
水泥、
陶瓷等產品的國家標準要求,加強執法檢查,將生產、流通、使用三個環節緊密結合起來,嚴懲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產品的違法行為。2013年,共關停小火電機組447萬千瓦,淘汰煉鐵618萬噸、煉鋼884萬噸、電解鋁27萬噸、水泥(熟料及磨機)10578萬噸、平板玻璃2800萬重量箱,涉及企業1500多家。
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優勢資源加快匯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單位對《“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的20個重大工程編制了實施方案,啟動實施了智能制造、生物育種、北斗衛星導航發展應用等重大工程;繼續實施“國家低碳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示范工程”,已累計安排中央產業技術研發資金10.6億元,支持了54個示范工程建設。2013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提出要促進節能環保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關于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扶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新能源產業發展企穩回升,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風能原動設備制造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從2012年的負增長上升到2013年的13%和21.5%。2013年以來,新興產業創投計劃支持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已達190只,基金規模達516億元,已經投資超過50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其中投資于節能環保和新能源領域的基金有44只,規模約126億元。
大力發展服務業。2014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首次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做出全面部署,指出要以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作為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明確了鼓勵企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推進農業生產和工業制造現代化、加快生產制造與信息技術服務融合的生產性服務業三大發展導向,提出了研發設計、
第三方物流、融資租賃、信息技術服務、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
認證、電子商務等十一個重點領域的主要任務。
經過各方努力,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截至2014年6月底,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7.4%:46.0%:46.6%,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已連續6個季度超過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
二、節能提高能效
強化節能管理及考核。各地區、各部門堅持把節能降耗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2014-2015年節能
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對“十二五”后兩年
節能減排降碳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為加強重點企業節能管理,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并發布《
有色金屬、石化和
化工等行業節能減排指導意見》,推進高耗能行業工業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繼續強化節能目標責任考核,201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8個部門組織開展了省級人民政府2012年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
加強節能評估審查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確定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節能主管部門根據有關規定牽頭制定能評規章、制度、規范和程序,并統一出具能評審查意見。進一步優化了能評工作程序,明確了規范審批、突出重點、抓大放小、嚴格監管的能評工作思路,對六大高耗能行業、建筑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嚴格審查,對能耗量低的項目適當加快審批進程。完善了節能評估制度,制定了各地區“十二五”新上項目國家節能評估控制方案,初步建立了能評“雙控”制度。開展項目節能評估審查,2013年共受理節能評估項目554個,審查項目合計年綜合能耗量約1.02億噸標準煤,從源頭核減不合理能源消費量約361萬噸標準煤。
加快實施節能重點工程。繼續安排中央預算資金支持節能項目,并優化了相關管理辦法。2013年,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25.6億元,支持了438個節能技術改造及產業化項目,年可實現節能能力560萬噸標準煤;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3.72億元,支持445個節能監察機構能力建設項目;安排中央財政節能獎勵資金18.44億元,支持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項目272個,年可實現節能能力642萬噸標準煤;安排中央財政獎勵資金約2.8億元,支持443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實現節能量約116萬噸標準煤。
進一步完善節能標準標識。實施“百項能效標準推進工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建立“百項能效標準推進工程”綠色通道,2013年發布了48項國家節能標準,截至2013年底,共發布105項標準。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發布
鋼鐵、有色金屬、輕工等行業重點用能產品(工序)能效標桿指標及企業,編制了鋼鐵、化工等行業能源審計指南。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積極推廣應用綠色建材,聯合印發了《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辦法》。
推廣節能技術與產品。2014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管理暫行辦法》,加快節能低碳技術進步和推廣普及,引導用能單位采用先進適用的節能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發布第六批《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公布煤炭、
電力、鋼鐵、有色等13個行業的29項重點節能技術,六批目錄累計向社會推薦了215項重點節能低碳技術。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組織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廣高效節能家電1.3億臺、節能汽車265萬輛、高效電機2500萬千瓦,拉動綠色消費1.4萬億元,實現節能能力2000萬噸標準煤。國家認監委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建立了中國的低碳產品認證制度,公布了包括通用硅酸鹽水泥等4種產品在內的《低碳產品認證目錄(第一批)》,27家企業獲得低碳產品認證證書。科技部組織編制并發布了《節能減排與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清單(第一批)》,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能效之星”產品目錄(2013)》以及兩批工業領域節能減排電子信息應用技術目錄、四批節能機電設備(產品)推廣目錄。
推進建筑領域節能。按照2013年1月發布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推進綠色建筑行動,同時繼續開展既有建筑改造。截至2013年底,全國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北方采暖地區、夏熱冬冷及夏熱冬暖地區全面執行更高水平節能設計標準,積極開展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示范,2013年全年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建筑面積達4800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1446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建筑面積超過1.6億平方米。全國城鎮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88億平方米,年形成約8000萬噸標準煤節能量和2.1億噸二氧化
碳減排量。“十二五”前三年,北方采暖地區累計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面積6.2億平方米,提前超額完成了國務院確定的4億平方米的改造任務。2013年,夏熱冬冷地區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1175萬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3年底,全國城鎮太陽能光熱應用面積27億平方米,淺層地能應用面積4億平方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