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規范。評估規范的任務是建立
政策評估的標準和程序,這是整個評估活動的前提。評估的標準,是指進行政策分析時應堅持和遵循的客觀尺度和水準,強調了政策評估中事實分析的客觀性,即要求在評估過程中要更少地受到分析人員的主觀影響。評估標準直接決定評估的方向和結果是否正確、是否科學、是否符合實際。對于政策評估標準,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在此我們把政策評估的標準歸納為:效益標準、效率標準、社會公平性標準以及政策回應度標準。
效益標準。政策效益標準指衡量政策實際執
行情況達到政策預期目標的程度。這個標準關注政策的實際效果是否與理想目標相符,在多大程度上相符,還有什么距離和偏差。
效率標準是指某項政策在執行中取得某種或某些政策效果所消耗的政策資源數量, 即政策實施的成本—效益
問題。政策效率的高低,既可以反映某項政策本身的優劣,也能體現政策執行機構的綜合能力和管理水平。確定政策效率標準的目的是要衡量一項政策要達到某種水平的產出所需的資源投入量或是一定量的政策投入所能達到的最大價值,表現為政策效益與投入量之間的關系和比例。政策效率標準經常以單位成本所能產生的最大價值或單位價值所需要的最小成本為評估的基本形式。
評估測度。評估測度環節的任務是收集評估對象的各方面信息,這是評估活動的基礎。通常情況下,環境政策評估在該環節運用的基本評估戰略包括對已有有效數據運用、抽樣調查以及訪談,這里所說的評估戰略我們定義為尋找評估問題答案的一種手段。
評估分析。評估分析環節的任務是運用已收集的信息,對政策實施結果進行評定,這是評估活動中關鍵的一步。
評估建議。評估建議環節的任務是對政策的變遷提出建議,這是評估的完成。該環節的工作實際上是對整個評估過程的總結,是對所有評估內容的綜合。要使給出的評估建議得到政策決策者的重視,或者使評估結論具有足夠的權威性,評估者必須慎重而且依據充足地給出評估建議,使得評估工作實現預期的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