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預警?
河南暴雨、北美千年一遇熱浪、德國超級大洪水……今年有很多極端天氣,令人琢磨不透。
將其歸為碳,無疑是當前能得到的科學解釋。根據聯合國領導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報告,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處于至少200萬年來的最高點;自1970年以來的50年里,全球地表溫度上升的速率比過去至少2000年間的任意50年都快。
這兩個聽上去有些枯燥的數據,或許正是極端天氣的驅動之手。
這也意味著,如果人類不主動“收拾”碳,惡劣天氣就會懲罰人類。
歐洲已經開始為工業設定約定性的條款:對于行動遲緩的企業而言必然是懲罰性的。歐盟著手實施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這其實就是一種新型碳關稅,是根據進口產品的
碳強度來征收邊境調節稅的環境
政策工具。根據歐盟的計劃,2023年就會上線征收,并逐步拓寬實施范圍。根據測算,它征收所得的資金,將從每年50億歐元(60億美元)逐步增至140億歐元。如果氣候加速惡化,那么歐盟的碳關稅就有可能加快落地。而更多的國家,也可能效仿歐盟來實施碳關稅。
這就會形成一種全新的“綠色鴻溝”,彼岸是發達國家,他們在過去幾百年的工業化進程中,已經大量排放了存量碳,且實現碳達峰。而鴻溝此岸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或準備依靠工業化發展,自立自強,這時卻又要付出“碳關稅”這種新型代價。
當然,最直接的買單者還是全球產業鏈上大大小小的
市場主體(尤其是跨國企業)。對于絕大多數企業而言,碳
減排是一個新的轉型升級倒逼因子。走在行業前列者,可能得到更多政策、技術、市場利好,擁有更強碳金競爭力。行動滯后、減排不力者,必然感受到更大的相反壓力,競爭力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