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為促進“雙碳”目標在
鋼鐵行業的落實,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成立“鋼鐵行業低碳工作推進委員會”,并已完成《鋼鐵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 初稿,基本明確了行業的達峰路徑,并明確提出努力在“十四五”期間提前實現“碳達峰”目標。鋼鐵工業作為我國制造業中
碳排放量最高的行業,迫切需要通過綠色低碳發展,降低碳排放量,確保上述目標的順利實現。碳
市場雖然對控排企業增加了碳排放的
政策約束和減碳成本,但作為直接管控企業碳排放的政策,也為企業增加了新的資產,提供了新的融資工具,實現更靈活的低碳轉型方式。因此,
碳市場給企業帶來的不僅是挑戰,更是升級發展的機遇。
從挑戰來看,首先,鋼鐵行業面臨規范化的挑戰。根據全國碳市場相關規定,控排企業每月需要上報二氧化碳排放量相關數據,每年要上報上一年度排放量數據并接受
第三方核查,在核查后要向政府清繳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數量相等的配額,對企業在合規性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鋼鐵行業面臨經營的挑戰。我國鋼鐵行業在經過“十三五”時期化解過剩產能的改革,經營情況有所改善,但隨即又面臨超低排放改造,未來增加碳市場帶來的履約成本或
減排成本,鋼鐵企業的成本與收益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從成本而言,企業需要設置專門的部門和人員應對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工作,導致企業的運營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如不能控制在配額排放量以下,企業也將面臨履約成本。隨著國家碳排放控制力度不斷加大,企業的履約成本將不斷增加。據估算,歐盟燃煤電廠購買
碳配額成本已占總成本的30%-40%,鋼鐵企業也將面臨履約成本不斷升高的可能性。再次,鋼鐵行業碳市場配額和相關標準尚未明確。各鋼鐵企業工藝路線不同、產品不同,生產條件不同,要真正做好
碳交易工作,還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準備,特別是進行相關標準的統一和完善。同時,配額的制定若參考行業單工序比較先進的指標,對裝備及運行成本考慮更多的民營企業可能會存在較大的壓力。
從機遇來看,在全球低碳轉型的浪潮下,鋼鐵行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碳市場為鋼鐵行業轉型升級提供機遇。首先,碳市場通過賦予碳排放量一定的價格,為企業帶來了靈活的履約方式,對減排成本高的企業而言,能夠通過市場交易,低成本實現履約,為轉型升級贏得時間。其次,除了推動企業減排外,政府分配至企業的碳配額作為企業一項資產,也可以幫助企業獲利。企業通過期貨、期權、置換、回購、質押等金融手段,不僅能夠在碳市場實現套期保值、鎖定風險,更能為企業提供額外的融資工具,推動企業長期發展。再次,碳交易將推動環保煉鋼技術發展。2020 年我國粗鋼產量突破10億噸,其中,以鐵礦石和焦炭作為主要原料的高爐鋼約占90%,純電爐鋼僅占10%。這一數字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根據測算,生產1噸高爐鋼需排放約2噸二氧化碳,而生產1噸純電爐排放約600千克二氧化碳,碳排放差量約為2/3。因此,理論上使用全廢鋼電爐短流程具有顯著減排優勢。另外,氫能煉鋼和碳捕捉也是低碳煉鐵的技術發展方向。由于電解制氫成本較高,目前氫基煉鐵尚未成熟到可以大規模投產的水平。碳捕集和儲存技術中,如何成功、安全、長期地封存二氧化碳,并對其進行有效利用尚待深入研究。目前國內多家鋼鐵企業正在積極發展氫氣直接還原煉鐵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