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重新認識能源資源稟賦
雙碳目標將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及時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進步,拉動巨量的綠色金融投資,帶來新經濟增長點和新就業機會,支撐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表示,作為能源革命的兩個里程碑,雙碳目標將大幅推動
節能和提高能效,同時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穩步減少化石能源,構建以非化石能源為主體的新型
電力體系。在煤炭消耗量較大的階段,實施低碳轉型可使我國在能效方面獲益更多。以更綠色和高效的能源保障能源的供需安全和環境安全。因此,低碳轉型與保障能源安全并行不悖。
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需要重新認識我國能源資源稟賦。
他表示,若只講“富煤、缺油、少氣”,不能準確描述我國能源資源稟賦,這是一個影響我國能源
政策、能源戰略的重大
問題。“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是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已開發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術可開發量的1/10。實現能源低碳轉型,我們的資源基礎豐厚。”
杜祥琬表示,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克服巨大困難,包括產業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以及對高碳發展的路徑依賴慣性比較大等。因此,“實現雙碳目標是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科學的轉型過程,政策性很強。需要把握好節奏,積極而穩妥,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的落后和無效投資。”
他強調,碳達峰不是攀高峰,更不是沖高峰,而是高質量經濟發展同時的達峰,是產業結構優化和技術進步導致
碳強度逐步降低的實現達峰,是瞄準碳中和的達峰。“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碳中和要開創一條兼具成本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路徑。”
“應將二氧化碳的監測、報告、計算和標準體系納入大氣質量監測,抓實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杜祥琬談到實現雙碳目標有9個抓手值得關注。包括:“能源減碳”與“藍天保衛戰”的高度協同性;節能、提效是實現雙目標的戰略之首,產業結構、管理、技術和文化節能都很重要;推動能源電力行業
減排,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電力等。
他還提出,要重視
交通行業減排。“以電代油,以氫代油、使用生物
航空燃油,并實施道路
運輸車輛達標車型制度,優化
公交和軌道交通,倡導自行車綠色出行,發展交通設施與可再生能源結合。”
目前,工業領域能耗占到全社會能耗的60%左右。杜祥琬認為,要推行工業領域減排,急需調整產業結構,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構建低碳循環的工業體系,強化物料循環回收利用體系建設。
他建議,發展
碳匯,鼓勵CCUS等碳移除和碳利用技術。“目前,我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大約為每年12億噸二氧化碳,首先是發展森林碳匯,再在不易脫碳的工業環節,發展碳捕集、利用。”
“將
碳交易、氣候投融資、能源轉型基金、碳中和促進法等,作為引導
碳減排的政策工具。碳中和呼喚深度的科技創新和金融支持。”杜祥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