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億藍海市場綠色資管迎來新機遇
碳達峰、
碳中和給資管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有研究機構預測,我國未來低碳經濟的投資規模將超過百萬億元級別,是一個巨大的藍海
市場。
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陳洪宛表示,實體經濟大規模向低碳、零碳轉型過程中,需要大量綠色低碳投資。其中,絕大部分需要通過金融體系動員社會資本實現。根據中國投資協會估計,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我國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術和儲能技術等領域需要投資70萬億元,這是綠色金融領域面臨的重要機遇,也是資產管理行業面臨的重要機遇。
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近期國家發改委和人民銀行、證監會聯合發布了《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綠色項目界定標準更加科學準確,債券發行管理模式更加優化,為綠色債券的發展提供了穩定框架和靈活空間。
近些年,公私募基金不斷探索綠色投資方向,有利引導社會資本轉向碳中和的相關領域。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高天紅指出,截至2020年年底,與綠色主題相關的公募基金規模接近1900億元,與綠色主題相關的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的規模也與公募基金規模相近,管理人對綠色投資的關注度顯著提高。
交通銀行業務總監涂宏表示,資管市場的成長離不開金融市場的成熟發展,實現碳中和將引導和激勵金融體系以市場化的方式支持綠色投融資活動,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發展綠色金融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舉措。
農銀理財董事長馬曙光認為,積極布局碳中和既體現了理財行業踐行綠色金融的責任擔當,又有助于推動行業的轉型進程。資管新規對理財行業提出了更高的投資要求,碳中和孕育新技術、新能源、新科技,對具備資金與資源優勢的理財行業而言是可以重點布局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