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中國
化工廠所產生的一氧化二氮的溫室氣體效應或相當于數千萬輛小汽車的
碳排放。曾經的
減排努力在國際碳
市場無法為減排提供資金后,變得難以為繼。一項國際調查試圖弄清究竟發生了什么。
2007年12月,美國化學工程師查爾斯·佩里洛克斯(Charles Perilloux)來到中國,幫助一家化工廠安裝減排設備。這種設備采用的技術成本低,效果顯著,安裝后不久就讓這家化工廠排放的一種“超級溫室氣體”迅速降至幾乎為零。
河南神馬尼龍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神馬公司”)是一家國有企業,生產的己二酸是尼龍和聚氨酯的關鍵成分,廣泛用于汽車零部件、跑鞋等各種產品。工廠在生產己二酸的過程中排放了數千噸一氧化二氮(N2O,俗稱“笑氣”),這種溫室氣體的全球變暖潛力值是二氧化碳的近300倍。”
根據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以下簡稱
CDM)的記錄,神馬公司減排帶來的效益相當于公路上減少了100萬輛汽車。通過
CDM項目減少碳排放,公司也獲得了豐厚的
碳信用額度。
根據聯合國和
碳交易市場的記錄,神馬公司和另一家規模更大的國有己二酸生產廠通過減排,在五年內出售了價值高達13億美元的碳信用額度。
可是到了2012年,這一切迎來了轉折點:聯合國項目的資金難以為繼了。
自那以后,包括這兩家工廠在內的中國十一家己二酸生產商的減排情況成為了一個謎。他們生產的己二酸占全球的近一半。
神馬公司總經理趙鐸告訴InsideClimate News,他的公司仍在持續進行N2O減排,但未透露具體減排程度。
11家化工廠所生產的己二酸占全球產能的近一半
衛星成像和靜態空氣污染監測無法區別N2O是來自化工廠還是其他源頭。中國目前正處在“十四五”規劃的關鍵期,企業經營者和相關部門都不太愿意談論N2O排放的話題。
然而,在經過數十次采訪,以及查閱了中國政府、聯合國和中國官方媒體數百頁文件的基礎上,InsideClimate News所做的一項調查指向了一個結論: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的資金枯竭后,這些企業的N2O減排行動也終止了,即便可靠的低成本減排技術是現成的。
如果這些工廠產生的“超級溫室氣體”都毫不節制地進入大氣,那么合計起來這些排放將超過美國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所有乘用車全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
北京和上海這兩個中國最大城市所有汽車的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