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免费日韩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2区,超碰在线94,亚洲男人的天堂网,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中國綠色金融產品發展現狀及趨勢展望

2019-7-22 16:43 來源: 商道縱橫

綠色金融產品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主要的綠色金融產品大致可分為綠色融資產品、綠色投資及交易類產品、環境風險管理產品以及環境信息類產品等。

(一)綠色融資產品

目前,我國主要的綠色融資產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

1.綠色信貸:穩健增長,服務實體經濟

市場方面:截至2018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8.23萬億元,同比增長16%,比同期企業及其他單位貸款增速高6.1個百分點;全年增加1.13萬億元,占同期企業及其他單位貸款增量的14.2%。

政策方面:央行已明確將優先接受符合標準的綠色金融資產作為再貸款、SLF、MLF等貨幣政策工具的合格抵押品范圍,在宏觀審慎評估工作中將綠色信貸作為指標納入考核,為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借助綠色貸款獲得低成本的資金拓寬了路徑。

在銀行業實踐方面:近年來,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發展綠色信貸支持實體經濟。以工商銀行為例,截至2018年12月末,工商銀行投向生態保護、清潔能源、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節能環保項目與服務的綠色信貸余額12377.58億元,較年初增長1385.59億元,增幅12.6%,高于同期公司貸款余額增速約6.6個百分點。

2.綠色債券:迅猛發展,創造全球領先

綠色債券是21世紀初在國際債券市場上興起的一種新興主題固定收益資產類別,是指將募集資金用于可帶來正環境收益項目的債券。綠色債券具有主題鮮明、發行成本低、期限較長等優勢,能夠較好地匹配綠色項目融資周期,解決期限錯配問題,是近年來發展較為迅速的一種綠色融資方式。

2018年我國共發行貼標綠色債券144只,同比增長17%,發行金額267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超過8%。由于我國的綠債標準與國際標準存在一定差異,主要體現在對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項目的認定方面,因此,根據國際標準統計的數據略低于根據我國標準統計的數據,但發行規模逐年上行的趨勢是一樣的。以CBI發布的數據為例,其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共發行貼標綠債2103億元人民幣(約為312億美元),較去年的1543億元人民幣上漲了36.29%。

(二)綠色投資及交易類產品

綠色投資產品主要包括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指數等,綠色交易類產品主要指碳金融產品。下文將主要對綠色指數和碳交易兩種產品進行分析。

1.綠色指數:方興未艾,引領責任投資

綠色指數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綠色產品,它主要通過對社會公眾公開募集資金,來引導資金流向環保企業和項目。養老金、保險資金等大型機構投資者是綠色指數的主要購買者,普通大眾也可以通過購買指數型產品參與綠色企業的運營和管理。我國目前的綠色指數產品可以分為綠色股票指數產品和綠色債券指數產品,前者的數量較后者略多一些。目前我國的綠色股票指數產品已經形成四個大類:(1)可持續發展類,包括ESG、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指數;(2)環保產業類,涵蓋環保、環境治理、新能源等;(3)環境生態類,如上證180碳效率指數,基于碳足跡的數據;(4)綠色收入+環境風險類,如中證綠色投資股票指數等。綠色債券指數主要有中央結算公司推出的中債綠色系列指數(共4只)、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證指數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3只綠色債券指數,以及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深圳證券交易所、盧森堡證券交易所共同推出的“中財-國證綠色債券系列指數”。

2.碳交易:從試點走向規范和統一

碳交易是為了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1992年5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通過了全球第一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變暖給人類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并在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過了《公約》的第一個附加協議,即《京都議定書》。《議定書》中提出將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各個排放主體可以在碳交易市場中進行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中國自2013年啟動七省市碳交易試點以來,至今已完成5個履約年度。截至2018年底,七省市試點碳市場碳配額累計成交2.63億噸,累計成交額近54億元,成交均價為20.53元/噸。七省市碳交易試點開市以來,為了推進企業碳資產管理、活躍碳市場交易,各個碳交易試點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產品創新,目前,我國的碳交易產品總體可以分為三大類:(1)碳交易工具產品,主要包括碳掉期、碳期權、碳遠期、碳債券、碳基金等。(2)碳融資工具產品,主要包括碳回購、碳抵押和質押、碳托管、借碳、碳信托等。(3)支持工具產品,主要包括碳指數和碳保險等。

(三)環境風險管理產品

環境風險可以分成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兩大類。物理風險包括各種與環境和氣候相關的自然災害和事件,如導致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破壞環境的事件,以及旱災、森林火災、水災、颶風、海平面上升等。轉型風險一般是由于政府政策和技術等人為因素導致的與環境相關的變化。比如,在政策支持下,清潔能源將迅速發展,這對于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行業就意味著風險。環境風險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向金融機構傳導,并增加其運營風險。金融機構為了有效防范和管理這些風險,已經開始使用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VAR模型、精算模型、評級和指數方法等工具管理環境風險。

1.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是在特定甚至是極端情景下,考察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和其他財務指標(如利潤、資本金等)表現的方法。由于情景設定的靈活性,壓力測試可以不受現實情況的約束,考察極端風險情形對金融機構帶來的損失,而壓力測試模型的多樣性也為研究同一風險的不同傳導渠道提供了便利。

環境風險壓力測試是借鑒壓力測試的思想,對金融機構可能面臨的環境風險進行量化評價的一類方式。以對銀行持有資產所開展的環境壓力測試為例,這類測試大致包含以下五個步驟:選擇要測試的資產組合、選擇施加的壓力因素及壓力指標、選擇承壓對象并確定承壓指標、構建情景、構建傳導模型、執行壓力測試和結果分析。

近年來國內外多家機構就環境因素對保險、銀行、資管和企業開展了壓力測試,典型案例包括:2015年英格蘭央行發布的對保險業的壓力測試;2016年工商銀行發布的對商業銀行環境政策風險的壓力測試;2017年中央財經大學發布的對資產管理業碳價風險的壓力測試等。

2.綠色評級及指數類產品

綠色評級是基于企業環境表現等方面的風險和管理能力,給予企業、借款人和發債人等被投資主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隨著綠色投資理念受到資本市場追捧,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研發對投資標的環境、ESG或綠色評級。這些評級可以被投資者用來分析環境表現與資產財務表現之間的關系(如債券的ESG表現與違約率的關系、貸款的綠色化程度與違約率的關系、股票的ESG表現與投資回報率之間的關系),從而起到環境風險分析和管理相關風險的作用。

過去十年來,明晟(MSCI)、彭博(Bloomberg)、意大利ECPI、標準普爾、穆迪公司等機構開發了許多綠色或ESG評估、評級方法,并基于這些方法開發了許多綠色指數產品。僅MSCI公司一家已編制了超過700只不同類型的ESG指數以滿足不同責任投資人的需要。歐洲斯托克指數(Stoxx)也與ESG研究服務機構Sustainalytics合作,開發了基于ESG評級的指數系列。除了針對特定類型企業的ESG評級之外,MSCI、Sustainalytics等機構還開發了針對特定國家和特定行業的評級產品。

目前我國有部分金融機構、研究團隊、第三方機構等已經進行了使用綠色評級及綠色指數方法管理環境風險的探索,例如Trucost與工商銀行共同開發了針對中國商業銀行的環境成本評估工具,中誠信發布了“綠色債券評估方法”可以用于評價綠色債券在募集資金投向、使用及配置于綠色項目過程中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上海證券交易所聯合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和英國Trucost公司發布了直接聚焦于公司碳排放的上證180碳效率指數等。

(四)環境信息類產品

信息是金融市場有效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重要基礎。但目前,在全球,公開、透明、規范的環境信息披露體系尚未建立,投資者在進行決策時所需要的環境信息還十分匱乏,環境信息收集、披露及分析的工具也較少。我國的環境信息披露產品目前主要可分為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和公共環境數據兩大類。

企業主動披露的環境數據多見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然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的有效環境數據較少,且多為定性描述,缺乏定量數據。運用關鍵定量指標(MQI指標)體系對中證100指數成分股中的86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評估發現,作為上市公司中治理較為健全的一個群體,這些企業在經濟、環境、社會、勞工、產品5個維度中,經濟類指標的披露最佳,平均披露率達87%,而環境類指標僅為42%。

與企業主動披露的環境數據相比,公共環境數據通常是國際組織、國家政府、科研院所、民間組織等發布的環境數據。這些數據可以是針對企業的,也可以是某個國家或地區的分析數據,形式較為豐富。例如我國環境主管部門上線的“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等信息發布平臺,已經進行了對企業排放數據等信息進行公開的嘗試。同時,我國也已經出現了第三方數據產品提供商,例如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簡稱IPE)開發了污染地圖網站、蔚藍地圖APP兩個應用平臺等。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