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2038年退煤的實質性意義:淘汰褐煤是“割肉”
2038年退煤,幾乎還要20年之后。這無疑會引發很多節奏太慢質疑。首當其沖的是氣候保護的目標。氣候安全閾值的目標,基本意味著
電力部門要在20年內全面淘汰煤電乃至氣電,到2050年實現整個能源系統零排放。
從這個角度講,如果這一關閉的進程不提速,其對于氣候保護的實質意義確實不大。德國已經不能實現2020年的
減排目標,那么是否會忽略它(似乎現在必須忽略了,明年的事情),而制定一個更具雄心的更遠期目標,讓我們拭目以待。這種“政治游戲”可能會出現。
其次,從需要的努力程度看,由于大部分電廠屬于2000年前建設的(筆者的統計,這部分要占到整個130個電廠總容量的70%),到2038年往往接近或者超過設計壽命(德國通常的標準鍋爐部分是50-60年,其他部分短到30年),這部分到期的淘汰是個自然的過程。
真正受影響是那些新建的機組,考慮到硬煤電廠依賴進口煤炭,在目前的電力
市場環境下也越來越多的時刻成為邊際機組,幾乎不掙錢。在
碳市場價格去年高到20歐元/噸之后還有被氣電擠出去的可能,這部分在市場上的生存即使不艱難,也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這種機組關閉的潛在額外社會損失不大。
所以,真正需要額外社會成本的,是那些新建的、采用褐煤燃料的機組。他們具有較為持久的競爭性,以及基于目前
政策環境的長期前景(這不涉及正確不正確的
問題)。關閉意味著整個產業鏈的毀滅以及附著在其上的關聯產業、就業與地區經濟的損失。這部分電廠,大約有22個,5.5GW。這部分的退出,著實意味著提前淘汰,擱淺成本成為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