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41家上市公司涉及超標排放僅四成超標企業受環保處罰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日前共同發布了《A股上市公司在線數據污染物排行榜年度報告》。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內,141家上市公司或其關聯方因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數據超標而上榜,僅28家企業對超排
問題進行了回復。
建立日常跟蹤體系 涉及519家上市公司,超標排放涉及17個行業
2015年初,證券時報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和
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啟動了A股上市公司在線數據污染物排行榜項目,當時引發了媒體對于上市公司環境責任與股價關系的大討論。
榜單以污染源在線監測數據實時公開為基礎,以上市公司定期報告中匹配的分、子、控關聯公司為跟蹤標的,實時收集30個省級環保部門官方網站對外公開的重點控制企業自行監測數據和達標情況,基于其排口污染物指標的超標時長和超標倍數計算風險值,建立了上市公司污染物排放表現的日常跟蹤體系。
據介紹,被納入跟蹤范圍的有1365家重點控制企業,涉及519家上市公司。
從地域劃分來看,上榜企業多位于自行監測信息公開較好的省市。過去一年內,有共計22個省市的重點控制企業上榜,
山東、
安徽和湖北3地區上榜公司排名居前。未上榜的地區包括北京、天津、重慶、
青海、
廣西、
山西、
四川,
海南。
項目組表示,這意味著,對于部分地區或未進行自行監測信息公開的重污染企業來說,反而有可能存在逃避處罰的情況,這將對已經實現自行公開的企業造成不公平。
“十三五”規劃建議稿已經提出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這將有助于推動落后地區的信息公開水平以確保公平性。
項目組建議,如果要合理評估企業環境風險對企業的影響,就要推進國控企業環境信息全面公開,并將公開自行監測信息的重點控制覆蓋面拓展至省、市控等企業。
從上市公司的行業分類來看,超標排放共涉及17個行業。排名前三的分別為:
化工、公用事業、建筑材料行業。項目組認為,除了傳統認為的
鋼鐵、
水泥、
電力、
玻璃等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行業企業,化工行業的廢氣、廢水排放達標情況同樣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