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氣候談判的重要經濟體,中國或于本周提交其國家自主決定貢獻預案(INDC)。
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期,單位GDP能耗正在快速下降,在此背景下,中國會交出怎樣一份氣候行動方案,備受矚目。
INDC是在華沙氣候會議上被“發明”出來的新縮略語,它的核心內涵——即不同國家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開展什么樣的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實際上是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一直以來的焦點,例如京都議定書中發達國家的量化
減排承諾,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各國提出的量化減排和排放控制目標,以及資金的承諾。
各國提交的INDC預案,將是今年年底在巴黎召開的氣候大會談判的重要基礎,這一會議將決定未來全球的氣候制度。
根據環保組織創綠中心提供的資料,INDC可能包括的內容主要有:減緩目標,時間維度上可有一個近期和中長期年的目標。在形式上,這可以是絕對量的減排目標(與一個基準年相比較),或者絕對量控制目標增長限額;相對量的減排目標,例如人均
碳排放,或者單位GDP的
碳強度;達到排放峰值的年份和峰值的額度,能效目標,可再生能源比例等。
創綠中心氣候項目官員郭虹宇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目前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碳排放早已達到峰值,因此在其提交的INDC中給出的是碳排放總量絕對值的下降,例如美國提出到2025年將實現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6-28%的溫室氣體排放,并會盡最大努力實現減排28%的目標上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