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是厄爾尼諾現象,有哪些危害,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厄爾尼諾事件?
中央臺編輯曹博:“厄爾尼諾”一詞來源于西班牙語,原意為“圣嬰”。19世紀初,南美洲厄瓜多爾和秘魯等西班牙語系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于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圣誕節前后,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圣嬰。后來,此詞語用于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水溫升高,改變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氣候反常。
有記錄以來,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平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萬美元。1986年至1987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出現異常,熱帶地區天氣異常變化;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遜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及非洲北部大范圍地區均少雨干旱。
1997年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令長江出現大水,華南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發生大規模森林大火。這次厄爾尼諾現象緊接1990-1994年發生,頻密程度罕見,但規模較小。中國西南五省的旱情也是由厄爾尼諾現象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