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免费日韩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2区,超碰在线94,亚洲男人的天堂网,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多維推動零碳園區建設

2025-9-3 11:06 來源: 中國環境報 |作者: 邢瀚文

“建立一批零碳園區”是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已提出的明確要求。今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明確了零碳園區的建設條件、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組織方式等一系列內容。

建設零碳園區是培育壯大綠色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是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試驗場,也是我國錨定碳中和目標的重大戰略舉措。各地應緊跟部署,統籌謀劃,多維突破推動零碳園區建設。

明確建設標準,確立建設主體

部分地區和行業部門已進行了一些零碳園區建設的有益探索,但總體上看,仍需在指標體系、建設主體的統一規范上下功夫,建立起受到各方面廣泛認可的零碳園區建設標準。

明確指標體系,確立核心指標和引導指標。單位能耗碳排放(園區范圍內每消費一噸標準煤產生的碳排放量)是零碳園區建設的核心指標。這一指標充分體現了零碳園區的核心要義,即在保持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產能力穩定的前提下,實現近零乃至凈零碳排放的目標。應當盡快對園區單位能耗碳排放加以明確。

在核心指標外,還應將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園區企業產出產品單位能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余熱余冷余壓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等5項引導性指標納入指標體系。這些指標能夠反映能源結構、循環經濟、節能節水等方面的實踐要求,是推動園區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參考標準和有力抓手。

明確建設主體。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主體應為省級及以上開發區,或是近期新建的、由省級及以上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門批復的新興產業園區或高新技術園區。同時,考慮到零碳園區建設要求嚴、難度高,建設范圍可以是園區整體,也可以是“園中園”。但需注意的是,“園中園”應有明確的四至邊界,且建設和管理由所在園區管理機構或所在地人民政府負責。

推動多維度創新,激發綠色活力

零碳園區建設是一項創新性強、挑戰性高的系統工程,需要在科技、制度、商業模式等多個維度催生創新成果。

要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零碳園區的建設過程涉及可再生能源、儲能、微電網、氫能利用、需求側管理、建筑交通低碳化等多領域的科技創新,零碳園區的建設將為這些技術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激勵科研機構和企業積極探索前沿技術,加速技術迭代和產業化進程。此外,零碳園區也將帶動關鍵設備、核心部件及控制軟件的自主研發,進一步提高產業鏈整體自主可控能力,促進相關產業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

要大膽做好制度創新。在以零碳園區建設推動園區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也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綠電直連、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等綠色電力直供模式。遵循相關部署,探索綠色電力直接供應用戶的新型模式,有效激活市場活力,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要推動商業創新變革。零碳園區不僅能實現極低的單位能耗碳排放,還能夠為園區企業提供價格有優勢、綠色競爭力強的能源要素。這一過程涉及能源、建筑、制造、金融、運營等多個行業和領域的深度融合,必將催生一批具備綜合競爭力的綜合能源服務商。其不僅應當能夠提供系統的技術解決方案,還能夠通過創新的金融模式、運維模式以及能源服務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綠色低碳領域,形成投資規模效應,推動商業模式深層次變革。

一體推進能源供給和消費綠色轉型

當前綠色發展大背景下,各地既要持續擴大可再生能源開發規模,還要在行業和企業之間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以系統集成為導向,在零碳園區建設中一體推進能源供給和消費的綠色轉型。

要全面摸底園區及周邊可利用的非化石能源資源,與園區用能需求匹配對接,科學銜接綠色電力多元籌備,全面推進建筑、交通用能低碳零碳轉型。

要優化園區產業結構,變革生產組織方式,探索“以綠制綠”模式,推動傳統產業實現綠色升級發展。推進綠色化與數智化、高端化互促共進,降低新能源開發利用的非技術成本,進一步鞏固綠色低碳產業優勢,培育更加豐富多樣的應用場景,更好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要通過開放創新園區示范應用場景,加大綜合政策扶持力度,促進低碳零碳負碳先進技術加快推廣應用。

積極轉型,全力保障零碳園區建設

零碳園區建設任務繁重,標準要求高,建設環節復雜,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須結合不同階段、不同地區特點,積極推動政策愿景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建設成效。

梯度推進零碳園區建設。各地應組織對園區的能耗結構、碳排放水平、技術基礎、項目儲備等情況進行全面梳理和評估,科學劃分優先建設和后續跟進園區,分類施策、分步推進。對于基礎條件較好、具備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園區,可優先進行推薦,力爭率先取得突破。其在技術、商業、體制機制等方面積累的經驗,也將為后續更多園區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借鑒。

宏觀規劃與微觀設計統籌推進。各地應認真編制相關建設方案,明確建設路徑和技術路線,特別注重對可再生能源接入、負荷管理、能耗及碳排放情況等方面的系統論證,確保各類工程項目具備扎實基礎和可操作性。統籌好發展、減排和安全的關系,一體部署、一體推進零碳園區建設。抓好關鍵任務和保障措施,強化園區資源節約集約,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健全園區廢棄物循環利用網絡,加強各類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系統推進電力、熱力、燃氣、氫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完善園區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基礎設施。

加強各類工作保障。政府、園區、企業應明確相關職責,各地有關部門也需要通力協作,切實承擔起統籌謀劃、組織實施和評估總結等職責,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細化任務分工,加強對建設全過程的跟蹤指導,確保各項任務按期推進、落地見效。

在資金保障方面,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零碳園區建設,鼓勵各地區對零碳園區建設給予資金支持,鼓勵政策性銀行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中長期信貸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用于零碳園區建設。

在服務保障方面,支持園區多渠道引入外部人才、技術和專業機構,服務企業節能降碳改造、碳排放核算管理、產品碳足跡認證等。

在要素保障方面,強化用能要素保障,在零碳園區范圍內創新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碳排放評價模式,探索實施區域審批或項目備案。加強新建園區、新能源電源、供電設施等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