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作出我國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的重大宣示。五年來,
四川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扎實推進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美麗中國先行區和美麗四川建設邁出新步伐。
一
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加快構建
一是能源生產結構持續優化。加快建設“三江”水電基地,全省水電裝機和發電量保持全國第1位。大力開發風光新能源資源,促進水風光氫天然氣等多能互補發展,全省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1.3億千瓦、占比88%、較2020年末提高2.3個百分點,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分別較2020年末增長113.5%、733.7%,天然氣(頁巖氣)年產量562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位。
二是能源消費加速低碳化。深入推進重點領域電能替代,累計實現替代電量1000億千瓦時。持續推動現役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提升煤電機組調
節能力,降低供電煤耗,“十四五”以來累計完成靈活性改造裝機容量500萬千瓦。促進新能源消納,超額完成國家可再生能源
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超過40%。
二
實施節能降碳增效行動,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
一是節能精細化管理能力持續提升。分領域分行業實施節能降碳重點行動,強化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全省“十四五”節能目標完成進展順利。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建立節能管理檔案,深入開展能效診斷,694家企業接入省級能耗在線監測平臺。不斷完善能效標準體系,制定實施釩鈦、晶硅等重點產品能效地方標準,發布全國首個工業領域重點用能設備更新改造地方標準,出臺《四川省工業能效指南》,填補13個工業產品或生產工序國家能效標準空白。
二是“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勢頭有效遏制。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上馬,開展部門聯合論證評估,形成擬建、在建、存量“兩高”項目清單,支持合規項目建設運行,推動存量項目升級改造和依規淘汰。嚴格落實節能審查制度,探索開展項目用能和碳排放綜合評價,“十四五”以來省級共完成586個項目節能審查,通過實施高耗能項目能耗替代,充分挖掘節能潛力,累計騰挪135萬噸標煤能耗空間。
三
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一是特色優勢產業加速發展壯大。推動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營業收入占規上工業比重超90%,培育形成3個萬億級產業集群、3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發展以清潔能源、晶硅光伏、動力電池等為代表的綠色低碳優勢產業,2024年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
二是傳統產業加速綠色化發展。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智能化改造,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淘汰退出,建成投用四川數智化綠色化發展促進中心,上線全國首個省級制造業智改數轉賦能平臺,累計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工廠745家、綠色工業園區100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2家。
四
實施建筑領域碳達峰行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一是提升綠色低碳建筑水平。實施綠色
建材“建圈強鏈”行動,全省累計468家企業獲得865張綠色建材產品
認證證書。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城鎮新建建筑綠色建筑占比達到100%,完工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超過94%,累計建成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積84萬平方米。
二是持續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全面推行節約型園林綠化措施,2024年實施“口袋公園”項目378個、綠道里程超1200公里。推進綠色低碳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推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與利用,全省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8.5%以上。
五
一是交通運輸結構不斷優化。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成本的多式聯運,推進“公轉鐵”“公轉水”,累計開行“長江班列”班次3700列。增強綠色出行服務能力,不斷延展加密城市
公交線路,全省共發展公交車約3萬輛、年運輸量28億人次,開通川渝城際公交線路25條。
二是運輸工具裝備加速低碳轉型。推進交通運輸“油轉電”“私轉公”,2024年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和燃氣營運貨車8434輛,全省新能源營運客車、貨車、巡游
出租車總數達到3.6萬輛,其中氫能公交車數量達到340余輛,累計投入運行新能源船舶74艘。
三是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全省運營高速公路179對服務區均已建充電樁,充電樁覆蓋率達到100%,在國道318線打造了世界首條高原綠色超充電走廊。統籌利用綜合運輸通道線位、土地等資源,推動環保新技術及廢舊材料再生利用,高速公路路面舊料循環利用率達到95%。
六
實施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
一是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加快構建。加快構建覆蓋全面、運轉高效、規范有序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累計推動117個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穩步推進4個國家級和5個省級資源利用基地、3個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2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試點城市建設,資源循環利用水平穩步提升。
二是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持續提升。印發實施固體廢物分類處置及資源化利用規劃,大力推動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和骨干企業建設,持續推進工業副產石膏、鋰渣、尾礦、廢舊動力電池等資源綜合利用,全省城市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超70%。
七
實施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先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策源地加快建設
一是科技攻關與應用持續加強。支持產學研聯合實施雙碳領域科技攻關項目,支持一批清潔能源重大科技專項,3項綠色技術列入國家綠色技術推廣目錄,3個項目納入國家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全球最大的化學鏈燃燒碳捕集裝置入選中歐綠色低碳發展合作十大典型案例。
二是創新平臺和主體加快培育。積極創建清潔能源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全國首家聚焦“碳中和”的天府永興實驗室實體化運行,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提升創新平臺能級。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三強計劃”,加快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累計培育新能源與節能等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1500余家,“雙碳”目標科技支撐不斷增強。
八
實施
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持續筑牢
穩步推進林草碳匯項目開發,發布大熊貓棲息地保護修復等林草
碳普惠項目
方法學3個,開展省級林草碳匯項目開發試點,頒布實施省級地方標準《四川省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規范》。統籌安排財政資金開展國土科學綠化,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黃河上游若爾蓋草原濕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等取得積極進展,完成修復面積350萬畝,森林面積持續穩定增長,全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82.6%,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1%。
九
實施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生態文明理念深入踐行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舉辦全國生態日、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節能宣傳周等主題宣傳活動,積極營造節能
減排降碳良好社會氛圍。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累計創建綠色社區3733個、綠色學校7703所,建成節約型機關1.2萬個。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清潔化、高能效、高水效的汽車、家電等產品銷售占比顯著提升。
十
實施市(州)梯次有序碳達峰行動,合力促進全省碳達峰
21個市(州)準確把握自身發展定位,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稟賦等,均制定出臺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科學合理確定有序達峰目標,分類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聯動,扎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和攀西經濟區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重點市(州)有序開展碳排放雙控先行探索,積極推進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建設,凝練出一批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做法。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速攻堅,精準發力,持續深入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為全國實現碳達峰貢獻四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