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中國省級“雙碳”指數2022~2024年度評價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評價結果顯示,
北京在2022-2023、2023-2024兩個年度的評價中穩居榜首,上海和天津在2023-2024年度評價中表現突出。最新年度得分進入前十的還有
吉林、廣東、
四川、
江蘇、重慶、
福建和
湖南,而
河南、
黑龍江、
海南、湖北和
浙江處于中游偏上。
報告發現,可再生能源繼續高歌猛進,風光
電力消納壓力持續增加。2024年6月中國風光發電裝機突破12億千瓦,提前6年達到2030年目標;2025年一季度,中國風光發電裝機達到14.82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超常規的快速發展中,也導致一些項目出現重建設、輕維護的傾向;部分項目盈利能力堪憂,面對風光組件退役潮可能帶來的廢棄和處置
問題,技術儲備不足。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擴展也在短期帶來挑戰。在高比例光伏和風電占比的條件下,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和不穩定性、儲能設施不足、電網承載能力有限、傳統調度模式不適應,以及
政策與
市場機制的不完善等問題,變得更加突出。
東部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但綠色制造有待向上游延伸。“新三樣”產業(光伏、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部分東部省市的發展表現尤為突出:江蘇省在芯片、光伏、動力電池領域快速發展,其中太陽能電池全國占比達32%。
山東省在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產業方面也有顯著發展。但制造綠色需要輔之以綠色制造,因為汽車上游鋼材、鋁材等原材料加工制造過程的
碳排放較高,光伏和動力電池生產本身也都有較高碳排放。
另外,能源基地省份面臨排放壓力,外送電源排放亟需責任共擔。當前碳排放核算以生產端(即電力生產地)為主,
寧夏、
新疆、
內蒙古、
山西等能源基地,承擔了大量火電生產任務,外送電力產生的碳排放全部計入本地碳排放。
基于2022 - 2024年度省級雙碳指數評價報告,課題組提出建議,即全國一盤棋推進碳達峰,堅持目標導向,落實國務院碳排放雙控及地方碳排放目標評價考核要求,為 " 十五五 " 設定總量控制目標并推動向省級分解。建議各省區市基于自身發展階段和經濟社會資源稟賦狀況,找準自己的定位,結合 " 十五五 " 規劃,將
減排任務向地市分解,并在工業、
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制定分行業碳達峰路線圖。
課題組也建議探索跨省能源輸送的碳排放責任共擔機制。跨省能源輸送的碳排放責任共擔機制是實現區域協同降碳的關鍵,尤其在 “ 西電東送 ”“西氣東輸” 等工程背景下,需平衡能源輸出省與輸入省的權責。通過政策等手段不斷調整和優化,嘗試通過推動消費端碳排放核算:在 “全國一盤棋” 框架下,試點將外送電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含調峰煤電)按比例分攤至受電省份責任范圍。
報告指出,在多重壓力疊加的復雜形勢下,中國綠色低碳轉型行動展現出強大韌性。本次評價的兩個時段跨越疫情后期和疫后經濟社會恢復期,兩年度評價得分先抑后揚。公共政策學者楊尚寶表示,從雙
碳指標來看,當前經濟韌性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新能源產業和數字經濟發展及其倒逼高能耗產業轉型升級;二是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及碳關稅壓力,也促使企業通過技改推進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三是國家政策的強力驅動,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大量資金投入支持綠色發展,政策引導與項目支持為碳指標向好提供了關鍵支撐。他建議,在 “十五五”規劃中,應將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作為重要抓手,更加全面系統深入地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