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揭示二十四節氣氣候變化
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員錢誠和中國氣象局任國玉、周雅清等人合作,定量評估了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網的二十四節氣氣候變化中城鎮化的影響,為人類有效適應氣候變化提供了決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科學通報》。
二十四節氣對于人類活動的指導意義主要在于相應的氣候特征。中科院大氣所科研人員錢誠等根據現代器測氣候數據研究發現:1961~2007年全國平均狀況下的早春到初夏的節氣提前了6~15天,夏末到初冬的節氣推遲了5~6天;大暑天增加了81%,大寒天減少了57%。
但專家表示,過去數十年中國快速城鎮化發展使氣象站觀測的數據處于全球變暖和局地城鎮化的雙重影響下,因而需要訂正結果中的城鎮化效應才能真實反映農業熱量資源的變化。研究發現,在二十四節氣起源的黃河中下游地區,1961~2010年年平均氣溫變暖趨勢中有42%來自城鎮化影響;大寒天數減少趨勢中有18%來自城鎮化影響;從雨水到立夏顯著提前了5~17天,從白露到寒露顯著推遲了5天左右,其中城鎮化貢獻達22%~69%不等。
這些結果可為掌管二十四節氣氣候變化規律提供科學信息,并為人類適應氣候變化提供決策依據,如城鎮人口和農業人口應根據國家觀測站網的二十四節氣氣候變化信息調整相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