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
碳中和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把做好“雙碳”工作作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和具體行動,錨定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發展定位,以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為總牽引,深入實施“136921”發展戰略,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
印發《錦州市構建市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工作方案》《錦州市碳達峰工作實施方案》《錦州市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文件,有序推進我市工業、建筑、
交通等相關領域和
石化、
冶金等有關行業碳達峰工作。全鏈條、多領域建立完善碳達峰“1+N”政策體系。截至11月末,我市“十四五”單位GDP能耗下降14.5%的目標任務已完成序時進度的71%,累計降低10.3%,
節能形勢良好。
二、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
持續推進“6+1”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有機顏料、鈦白粉、潤滑油、醫藥中間體、金屬新材料等產業鏈全面延伸,錦州石化10萬噸負極材料、龍宇10萬噸有機顏料、康泰潤滑油等重點項目穩步推進,新型儲能、氫能利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緊密布局。綠色制造體系不斷升級,7戶企業列入工信部綠色制造名單,18戶列入省級綠色制造名單,湯河子經濟開發區和七里河經濟開發區列入省級綠色園區。聚焦污染治理、節能降碳、生態修復、水利建設等領域,近三年爭取到各類資金29.4億元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項目建設。
三、能源結構不斷優化
政策體系不斷完善,《錦州市新能源產業規劃》《錦州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完成編制。新能源“產運儲銷用”一體化發展體系加快構建,新能源樞紐港建設正加快推進。能源清潔低碳水平不斷提升,全市新能源裝機總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56.8%。全市陸上風電場有31座,裝機總容量約222萬千瓦;光伏電站12座,裝機總容量約25萬千瓦,生物質發電廠3座,裝機規模約5萬千瓦;垃圾發電廠3座,裝機規模約3.6萬千瓦。風電項目持續推進,黑山常興300兆瓦風電項目成功實現首批風機并網發電,黑山10萬千瓦儲能項目納入全省2024年度第一批新型儲能電站項目。
四、城鄉建設碳達峰穩步推進
編制完成《錦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發布《錦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政策引領城鄉建設和管理模式低碳轉型。城鎮供熱清潔低碳持續推進,錦州市西部供熱管網互聯工程完成建設,形成“同城一網、一網多源”供熱布局。深入開展建筑屋頂光伏行動,提升建筑采暖等電氣化普及率。全市熱電聯產供熱面積已達5044萬平方米,占比58%,比2020年提高22個百分點。加快推進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占比,城鎮新建綠色建筑占比達到100%,政府投資項目和大型公共建筑中使用綠色
建材的比例不少于30%。
綠色交通占比不斷提高,全市
公交車新能源率達75%,市區實現上線運營車輛全部為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車型。在城市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和班次較為集中的道路設置公交專用道,已施劃公交專用道12.96公里。全市中心城區公交線網專用道設置率平均達到23%。交通運輸結構不斷優化,錦州港省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穩步推進,海鐵聯運業務有效推廣。錦州港“服務構建東北海陸大通道”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項目榮獲2024年
遼寧省考評第2名,獲得獎勵資金1500萬元。截至10月底,錦州港已累計完成7個泊位的岸電設施建設,累計完成多式聯運量35.22萬TEU,同比增長20%。
六、節能降碳能效持續提高
扎實開展節能審查“全程領辦”,截至目前已對51個用能項目全程跟蹤服務。提升節能審查效能,對145戶重點用能企業開展節能監察。超低排放工作成效明顯,爭取國家北方清潔取暖大氣項目資金1.6億元,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燃煤散燒戶清潔取暖改造有序推進,一期3907戶已改造完成,二期5494戶按序時進度穩步推進。主城區全部淘汰燃煤供暖鍋爐。大唐、華潤、節能熱電、錦州石化、中信發電機組已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七、循環經濟加快發展
園區循環化改造深入推進,完成龐河經濟開發區、溝幫子經濟開發區、錦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錦州七里河經濟開發區園區循環化改造實施方案編制,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
鋼鐵、廢塑料、廢輪胎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規范發展,遼寧鵬渤再生資源有限公司、遼寧西闊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榮獲符合《廢鋼鐵加工行業準入條件》企業名單,錦州科美新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榮獲符合《廢塑料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資源循環化利用成效顯現,爭取3000萬元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桑德環保、榮發環保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建設,金利源廢物綜合利用建設項目已試運行。
加快推進擴綠提質,近三年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4.8萬畝,造林成果持續鞏固。“五礦共治”核減礦山已完成77家8424畝,生產礦山已完成9家258畝。2024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已完成7470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已完成治理8.27萬畝,爭取2024年礦山治理補助資金3891萬元。
碳排放監測能力不斷提高,完成1座高精度溫室氣體觀測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