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至9日,以“全球合作 綠色未來”為主題的2024年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在廣州南沙舉辦。8日下午,在本次大會的主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
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發表題為“碳中和與產業變革”的主旨演講。
賀克斌院士指出,近年來,
碳排放量的不斷攀升使全球氣候變化成為嚴峻挑戰。特別是在過去幾十年,主要經濟體的碳排放量持續增加,海運、空運等行業也逐漸成為重要碳排放源。碳排放不僅引發了全球氣候災害,也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發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報告》將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與實際情況進行了比較。報告發現,如果各國政府不采取更多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比前工業化時期水平高出3.1℃。賀克斌院士認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必須加快形成三個關鍵合作機制,才能有效彌補當前的差距。
一是關鍵核心技術合作。賀克斌院士表示,全球范圍內已實現商業化的技術與實現碳中和目標之間,尚存在一定距離,約有一半的關鍵技術尚未實現商業化,需要全球攜手合作。
他指出,能源領域常提及的“不可能三角”
問題,即一種能源形式必須同時具備清潔、安全與低成本三大特性,而這三者在現實中難以兼顧。碳中和的核心目標,正是將這一不可能的三角轉變為可能。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融合能量流、物質流、碳量流和信息流,通過金融驅動和
市場機制,將新技術從實驗室有序推向市場應用。
二是關鍵支撐材料合作。賀克斌院士介紹稱,實現新能源體系需要大量新型支撐材料。目前,全球經濟主要依賴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而未來將轉向新能源體系。這將大幅增加對特定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需求,到2040年,支撐全球新能源裝備的礦產資源開采量將接近2020年全球煤炭開采量。
他指出,當前全球的資源循環利用率較低,以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為例,全球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率在20%左右。若新能源裝備的回收率在未來僅維持在20%的水平,那么未來全球電子廢棄物的總量將可能達到當前電子廢棄物規模的五至十倍。因此,如何提升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率顯得尤為必要。
三是關鍵合作機制。目前,全球已有36個經濟體建立了碳
排放權交易體系,另有22個經濟體正處于考慮和發展階段。賀克斌院士表示,與傳統的行政手段相比,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既能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又能夠引導碳排放資源優化配置,降低全社會
減排成本,帶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產業投資。中國
碳交易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但是要考慮如何實現與國際體系的對接,最終實現碳中和驅動新能源領域良性發展。
2024年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由新華社品牌工作辦公室、新華通訊社廣東分社和中國經濟信息社共同主辦,旨在聯合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探討如何利用氣候投融資推動建設綠色絲路、賦能新質生產力以及促進能源綠色轉型等重大主題,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打造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