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完善組織體系及
政策基礎。門頭溝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區委生態文明委高位統籌,統一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在適應氣候變化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印發了《門頭溝區“十四五”時期低碳先鋒試點工作方案》《“中國天然氧吧”助力門頭溝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門頭溝區水生態修復三年行動方案》《門頭溝區海綿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等氣象、生態環境、水利等領域專項規劃,有力支持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各項重點任務。災后全面出臺《門頭溝區災后恢復重建整體規劃(2023年—2035年)》《門頭溝區水生態修復與保護規劃(2024年至2035年)》《門頭溝區地質災害治理與生態修復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充分發揮了國土空間規劃對全區災后恢復重建與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
二是強化風險防范與應急能力。堅持以預防為主,主動適應,統籌推進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韌性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等試點創建,充分發揮協同效應。提升智慧調度能力,構建監測預警、風險防控、指揮調度等要素齊全的“京西哨兵”應急指揮系統。加強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合作開發了“氣象應急綜合服務態勢感知大數據中臺”,與全區22個固定氣象站及15個分布式氣象站連接,具備提前6小時災害管控能力。積極推動韌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完成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森林火災等單災種評估和區劃,建成區范圍內劃分48個排水分區,其中18個達到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要求,達標面積占建成區總面積比例達32.59%。
三是提升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意識。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城市建設教育,提高公眾對氣候適應重要性的認識。建立氣象科普館,出版《
北京市門頭溝區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手冊》等科普作品,開展氣象科普進校園進社區等宣傳教育活動。完善公民安全教育體系,防災減災教育基地暨抗洪陳列館項目列入國家發改委重大項目庫。高水平舉辦第二屆永定河綠色發展
論壇暨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研討會,特別邀請全國39個首批入選國家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的城市代表,共同探討適應氣候變化的先進實踐路徑,并現場調研門頭溝區適應氣候變
化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