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羅德投資(Schroders)最新發表的投資觀點稱,中國就實現凈零排放所訂定的目標極具挑戰性,意味著中國經濟將會發生結構性變化,例如制造業所占比例將大幅下降,而能源結構亦將隨著煤炭應用迅速下降而出現明顯改變。
中國表明,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該行指出,若中國成功轉型,可為其他新興
市場經濟體系(如印度及俄羅斯)提供借鑒,證明轉型是可行的。
施羅德投資
政策研究主管Anastasia Petraki撰寫的觀點指出,在美國及澳洲等其他主要經濟體系尚未設立相應目標之際,中國于2020年9月宣布計劃在2060年前實現凈零
碳排放,令部份投資者感到意外;考慮到中國現時所處的階段及其為實現目標而設定的期限,凈零排放目標實際上是極具挑戰性的。
她指出,歐盟等地于1990年已達到排放量的最高峰,但中國現時的排放量仍未見頂。中國要于2030年實現這個目標,屆時其達到的排放峰值或會是歐盟(包括英國)峰值的兩至三倍。
“這意味著中國需要以較歐盟少一半的時間完成轉型,但距離完成目標要走的路卻是兩倍有多。若與美國相比,中國的轉型時間亦少15年。”
報告引述Boston Consulting Group估計,直至2050年前,轉型過程的成本約為13.5萬億到15萬億美元,相當于中國由2020至2050年的累計國內生產總值2%左右。
“因此,雖然歐盟通常被視為凈零排放競賽的領跑者,但最進取的措施將很可能是來自中國。在未來幾十年,中國的確有機會成為氣候變化政策的環球領導者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