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由廣東省發改委主辦,廣東省低碳發展促進會、廣州賽寶
認證中心承辦的“廣東2016年全國低碳日”公益宣傳活動分別在廣州、中山、梅州三地聯動舉行。今年全國低碳日的主題為“綠色發展 低碳創新”,廣東的宣傳主題是“低碳生活 普惠未來”。
活動中,廣東去年在全國首創的
碳普惠制正式落地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當天,廣東碳普惠發展中心與中山碳普惠運營中心分別在廣州、中山活動現場正式成立,碳普惠微信服務號也同時發布并投入內測試用。不少市民踴躍用“碳幣”換取商家的禮品,喜飲碳普惠的“頭啖湯”。
當天,低碳志愿者、現場嘉賓和參與活動的市民紛紛在低碳生活倡議簽名板上簽名。本次活動所產生的
碳排放則通過承辦方現場購買100噸
ccer(中國核證自愿
減排量)實現了活動“
碳中和”。
對減碳行為進行量化激勵
廣州越秀公園的活動主會場碳普惠攤位前排起了“人龍”,不少市民拿著手機在輪候兌換大米、電影券、
節能燈泡等禮品。通過指定的微信服務號“低碳普惠”,用戶可輕松完成從注冊、綁定手機到獲取碳幣、兌換優惠的全流程,憑微信服務號上發來的優惠碼即可現場領取對應物品。
去年7月,省發改委出臺實施方案,廣東在全國率先啟動碳普惠制試點。據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的碳普惠制不但是全國首創,在世界上也尚未找到類似先例。
除了微信公眾號“低碳普惠”上線啟用外,未來我省碳普惠電子平臺還包括碳普惠網站(www.tanph.cn)、碳普惠手機APP,待進一步優化上線后,通過以上任一方式,用戶均能夠注冊和使用碳普惠核心功能。
“‘碳幣’作為碳普惠網絡平臺的虛擬兌換券,由減碳量科學換算而來,提供給用戶兌換低碳獎勵。”負責運作我省碳普惠平臺的廣州賽寶認證中心氣候與能源部主任聶兵介紹,減碳量來源有兩種:一是注冊用戶自身節約水電氣、乘坐
公交車等低碳行為,碳普惠能夠獲得數據并計算出用戶的減碳量,然后換算成“碳幣”發送給用戶;二是企業進行的節能項目改造后碳排量會減少,這部分減碳量企業可以捐贈給碳普惠平臺生成為“碳幣”。
在中山,當地與半導體照明企業、大型商業綜合體、網絡預約洗車等企業溝通,發展低碳聯盟商家。同時選擇紅木、照明、家電、鎖具等中山優勢行業代表企業產品開展
碳足跡核算。未來中山居民租乘公共自行車、分類丟棄垃圾、節約用水用電、購買低碳產品等低碳行為,均可通過碳普惠平臺確認而獲得“碳幣”,而“碳幣”可以在碳普惠平臺上兌換商品優惠。
購買節能電器擬納入獎勵
聶兵說,目前平臺的內測階段已經可以實現注冊、兌換,但個人減碳量的換算還沒有加入,此次活動由
北京路街道都府社區、鴻寶科技公司分別向碳普惠微信平臺捐贈了225.7噸和969.6噸二氧化
碳減排量,用于碳普惠微信平臺的“碳幣”兌換活動。上述減排量都換算成“碳幣”贈送給現場注冊的市民,市民以此先體驗熟悉用贈送的“碳幣”兌換禮品和優惠的過程。
他透露,省碳普惠微信平臺預計在今年7月份可完成內測,屆時試點區域市民的減碳數據就可以核算并錄入。“例如,通過試點社區的物管來記錄私家車在工作日留在停車場的時間,換算車主使用綠色出行上班的減碳量;不在試點社區的居民則可以通過公交卡的使用次數換算減碳量。未來還準備推出節能電器方面的碳普惠,即市民購買節能電器后在碳普惠平臺登記型號來換算節碳量”。
碳普惠試點深入社區
省發改委透露,去年起我省已將廣州、東莞、中山、韶關、河源、惠州等6市納入了碳普惠首批試點城市,目前包括上述6市和珠海市橫琴新區均已開展試點。作為省級首批碳普惠制試點城市和全省首批低碳社區試點城市,中山還探索以社區為單元,以低碳技術和產品為支撐,以
政策宣傳、示范帶動為手段的低碳社區建設,并出臺全省首個地級市碳排放管理政策《中山市碳排放管理實施細則》,編制了全國首個鎮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目前已推廣到6個鎮區。中山市碳普惠制實施重點是鼓勵居民綠色出行、節約用水、節約用電、購置低碳產品等低碳行為,探索形成以社會自覺為基礎、以商業激勵為手段、符合中山實際情況的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碳普惠機制,鼓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有關專家介紹,碳普惠塑造了一種新型低碳發展共享業態:既促進公眾低碳消費意識覺醒,又將商家與主要消費人群銜接,推動低碳生活,展示推介低碳產品,以“低碳+互聯網”的創新模式從消費端促進生產端綠色轉型升級。
除了碳普惠,廣東還通過建設
碳標簽認證制度推動消費者與企業產品的低碳聯動。目前廣東已開展紙制品、紡織品等試點行業的碳標簽研究,相關企業的低碳產品可向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廣州中心申請廣東碳標簽。